秦岭笑谈[超话]【曲园学子暑假社会实践】
——《论语》德育的生动实践:从课堂到生活的智慧传承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曲阜市王庄镇中学五年级的教室里,当我们问起“你们眼中的《论语》是什么”时,孩子们的回答令人深思:“像天书一样难懂”“都是‘子曰’,离我们太远了”。这让我们意识到,要让《论语》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必须先走进他们的生活。于是,一场将经典融入日常的德育实践就此展开。
我们翻开五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本,寻找与《论语》对话的可能。在“友谊”单元,我们选择了“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责任”单元,“君子喻于义”成为核心语录。经过精心筛选,20条《论语》章句与课本内容完美匹配。为了让这些文字不再冰冷,我们为每一条章句设计了“三色标签”:红色为原文,保留经典的韵味;蓝色是白话翻译,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绿色则是生活案例,比如用“课间不抢同学文具”诠释“克己复礼为仁”。当孩子们拿到这本特别的《论语德育手册》时,一个女孩惊喜地说:“原来‘君子和而不同’就是在告诉我们,好朋友也可以有不同的意见!
在中国教师博物馆,我们还原了一场春秋时期的“乡射礼”。孩子们穿上汉服,手持木弓,在“射以观德”的仪式中,体会“君子无所争”的深意。一个平时好胜的男生在活动后悄悄说:“原来比赛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学习别人的优点。”“遇到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个现实问题引发了激烈的《论语》辩论赛。有孩子引用“见义不为,无勇也”主张帮助,另一些则用“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表达谨慎。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帮助的前提是保护好自己,比如先呼叫大人。”我们还发起了“今日一善”打卡活动:午餐时,孩子们践行“长者先,幼者后”,让老师先取餐;值日生认真打扫教室,因为“君子务本”;课间有人摔倒,几个同学同时跑去扶,笑着说“仁者爱人”。
我们设计了一份特别的家庭任务:“食不言”挑战,即晚餐时全家安静吃饭,饭后分享感受;“孝亲”行动,要求每天为长辈做一件小事,如倒水、捶背。一位家长发来的视频里,孩子一边给奶奶洗脚一边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奶奶,我现在明白这句话了。”孩子们还组成“《论语》宣传小队”,在社区公告栏张贴自制的“现代版《论语》漫画”,用“垃圾分类就是‘仁者爱人’”等标语传播经典智慧。
实践带来了看得见的成长:课间争执时,“君子和而不同”成了调解金句;失物招领处的物品多了起来,“拾金不昧”成为习惯;教师节那天,孩子们用毛笔写下“诲人不倦”送给老师。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个曾沉迷网游的男孩,他在期末总结中写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我现在更愿意把时间用在和同学演《论语》剧上。”
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部分生活案例需要更贴近农村学生实际;家庭实践的持续性需要更多支持。为此,我们正在制作《论语》农事版案例集,并开发“家庭德育锦囊”,内含亲子互动游戏和奖励机制。
当《论语》从竹简走向课桌,从古籍走进生活,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终于焕发出新的生机。这场实践告诉我们:德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经典不在远方,而在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中。正如那棵孩子们亲手栽下的“德育树”,只要扎根生活的土壤,传统文化的枝叶必将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