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军车为什么几乎都是柴油车,而不用汽油车和新能源车呢?这就是战场生存法则

韫晓生 2025-08-11 16:16:53

[中国赞]军车为什么几乎都是柴油车,而不用汽油车和新能源车呢?这就是战场生存法则,柴油车就是打不死的小强。这么说吧,如果换成汽油车和新能源车,估计汽车兵都得叫着要罢工。   (信源:易车网——为啥家用车大多加汽油,军车加柴油?难道柴油才是更好的?)   在无人机蜂群蔽日、网络攻击无声渗透的未来战场上,一个颇具反差的场景却始终存在:当空战以“秒”为单位进行博弈时,地面上那些重达数十吨的钢铁巨兽,无论是主战坦克还是后勤卡车,其心脏依然在发出沉稳而熟悉的“突突”声。   这并非军方思想僵化,而是背后一套冰冷、严酷的逻辑在支撑——这套逻辑与性能参数的炫技无关,它只关心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当敌人想尽一切办法让你从战场上消失时,你如何确保自己还能“存在”?   战场的第一铁律,就是生存。在讨论一辆战车能否冲锋陷阵之前,必须先回答它能否活下来。在现代战场上,无形的杀手就是电子干扰,他会让一个区域内的所有精密电子设备失灵。   这对高度依赖电路系统的新能源车近乎末日审判,它们会立刻变成无法动弹的昂贵废铁。而柴油发动机的运行原理给了它“豁免卡”,它并不依赖电子系统,而是纯粹的物理过程。而电子干扰根本打扰不到他。   俄乌冲突中,俄军电子战系统可瘫痪乌军部分依赖精密电子的载具,但自家柴油装甲集群能基本无视干扰继续执行任务。   战场上的威胁不止看不见的电磁波,硬抗物理打击很常见,燃料箱成致命弱点。汽油燃点极低,一点火星就可能引爆油箱;柴油燃点高,油箱被步枪子弹打穿顶多泄漏,如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悍马车油箱被击穿后漏着油跑十几公里脱险的案例不少。   新能源车电池包被外力刺穿,内部化学物质接触空气易热失控起火,如美军电动军车测试中车辆因电池碰撞起火,项目被五角大楼叫停。生存是其它性能的基石。   活下来才能打赢,此时战场第二铁律“战斗”生效。军用载具需在任何地形完成任务,而这就要求它要适应各种环境,而只有才有发动机才能适应这种严苛的环境。而无论是汽油还是新能源汽车在这一方面都是比不过柴油发动机的。   不过,赢得一次冲突和打赢一场战争是两码事。支撑起漫长战役的,是战场的第三铁律:保障。这关乎后勤、维护与持续作战的能力。   首先是战争“血液”——燃料。柴油机热效率比汽油机高,相同油箱容量下续航更长。美军M1主战坦克加满柴油可跑460公里,此前测试的锂电池侦察车续航减半,还需笨重发电车随时供电,在战场补给线上是噩梦。   其次,是装备的“抗造”和维修便利性。在战场上,装备出现了问题只能战士们自己修理,而柴油机的构造简单,没有复杂零件,而普通士兵就能修理。而新能源车复杂的电路板和控制模块一旦损坏,没有专业的诊断设备,维修人员根本束手无策。   最后,柴油机还藏着一个应对“断粮”绝境的终极技能——对燃料的高度适应性。在补给被切断的极端情况下,柴油机不仅能喝标准柴油,还能“吃粗粮”,像煤油、航空煤油甚至过滤后的植物油都能让它继续运转。这在关键时刻,就是决定一支部队能否撑下去的命脉。   所以,军车清一色选择柴油,并非代表技术停滞,而是因为它更加适合战场。它提供的不是安静舒适的驾驶体验,而是抗干扰、高安全、强动力、长续航和易维护这些实实在在的“战场硬通货”。   当然,柴油机也有噪音大、振动强等缺点,可能会影响到一些隐蔽渗透任务,但在主流作战需求面前,这些是可以接受或通过技术手段弥补的代价。   未来,新能源技术或许终将登上战争的舞台,但前提是,它必须先回答那些最古老也最致命的战场问题。那么,未来军用动力的设计者,究竟该先解决哪个问题?是让电池硬扛子弹,免疫电磁脉冲,还是在炮火连天的野外实现快速补能?

0 阅读:0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