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中国有两位预言神准的专家,一个是复旦的张维为,曾断言乌克兰或将亡国;另一位是林毅夫,放话称中国造光刻机最多只需三年! 俄乌冲突前,复旦大学的张维为抛出一个论断:乌克兰可能成为21世纪第一个亡国的国家,这在当时听着相当刺耳,批评他“危言耸听”的声音不少。 谁知战火真的烧起来,回头再看乌克兰的处境,才发觉那句话不是简单的军事推演,而是一次对国家境况的系统性诊断。 乌克兰内部政治长期撕裂,缺乏统一的国家认同与强大的制度整合能力,而在外部,它又几乎完全受制于西方,主权处处受限,试图在地缘政治的钢丝上走,结果是战略上彻底空心化。 战争一来,产业资源快速流失,整个国家几乎被掏空,只能依赖外部“输血”续命,成了一件大国博弈场上的“消耗品”。 张维为的判断核心在于,一个国家能否站得住,不看口号,而看它在狂风暴雨中,是否具备“靠自己活下去”的系统性能力,有没有一根自我修复、整合资源的战略主心骨。 如果说乌克兰的例子揭示了系统性失能的悲剧,那林毅夫对中国科技的判断,则从另一面展现了系统性能力的巨大潜力。 几年前,这位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说,中国攻克光刻机,最多三年就能搞出来,收到的嘲讽同样不少,在许多人看来,这几乎是在说梦话。 毕竟光刻机,特别是ASML垄断的EUV光刻机,是中国追赶了几十年的工业明珠,一个经济学家怎敢如此断言? 不过,三年之期差不多到了,现实的进展让当初的质疑者有些尴尬,华为、上海微电子、中科院等机构不断传出消息,国产DUV光刻机已取得实质性突破,向自研EUV的冲锋也从未停止,连ASML的高管都改口承认,低估了中国的能力。 林毅夫的底气从何而来?他看到的,正是中国在面对“卡脖子”难题时,所能调动的一种独特力量——国家战略级别的集中攻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国体制”。 这并非一句口号,而是一套真实运转的复杂系统,当国家下定决心要做成一件事,顶尖的科研院所负责技术突破,地方政府拿出政策与资源配套,整个供应链上下游协同作战。 这种“系统性突破”模式,与西方企业间分散竞争的研发路径截然不同,它起步时或许显得有些笨拙,可一旦启动,就能爆发出惊人的韧性和加速度。 高铁、5G、航空母舰等无数曾被唱衰的项目,最终都是这么干成的,“全民围绕一个目标拧成一股绳”的能力成了我们真正的杀手锏。 进一步看,张维为与林毅夫两位学者思想深处的基石是相通的,他们都不是被新闻热点或短期舆论牵着走的评论员,而是从“系统角度”审视世界的战略分析家。 张维为反复讲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林毅夫始终看重的“结构性潜力”,本质上都在讨论同一个问题:一个国家是否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整合资源、化解矛盾、推动进步的内在机制。 他们看到的与其说是“当下能不能”,不如说是“最终有没有办法能”,他们的精准判断源于对中国底层运行逻辑的洞察,既看到了问题,也更看到了解决问题的系统性能力。 外界对中国的判断总在“崩溃论”和“威胁论”之间摇摆,而我们需要的,也正是这种能看透表象、直达内核的眼光犀利的战略家。
太好了,乌克兰给我们省了一个麻烦。乌克兰外长明确表示,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以后
【56评论】【10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