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战分子?没错老子就是好战分子!”在1965年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陈毅元帅霸气说道。毛主席得知此事后也表示:“这下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中国有个不好惹的外交部长咯!”
1965年,越南战争打得正凶,美国军队源源不断往南越增兵,从年初的“滚雷行动”开始,轰炸机天天在天上盘旋,地面部队也越过十七度线,边境摩擦越来越多。中国边上闹腾得不行,苏联那边关系也挺微妙,日本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态度不友好,整个亚洲像绷紧的弦,随时可能出点事。中国外交部觉得有必要站出来说说清楚,于是就办了这么一场招待会,地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时间是9月29日,凑巧国庆前夕,现场来了三百多名中外记者,包括香港的媒体和各国新闻官。
陈毅当时是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他主持这场会,本来是答记者问的形式,没准备讲稿,全靠现场发挥。记者们问题一个接一个抛过来,大多绕着越南战争、美国威胁和中国立场转。有些人直接问中国是不是好战,特别点名陈毅本人是不是“好战分子”。陈毅没含糊,直面回应,说中国等美国打进来已经等了十六年,头发都白了,要是自己赶不上这场仗,儿子孙子也会接着打。他强调中国不是主动挑事,而是美国帝国主义欺人太甚,到处侵略,从越南到朝鲜,再到拉美和非洲,欺负一大堆国家,连盟友法国都受气。中国爱好和平,但绝不怕事,如果美国真打进来,中国会用一切手段反击,战争没界线,到时候全球格局都会变,帝国主义时代结束,世界才能真正和平共处。
这话说出来,现场反应热烈,不少人觉得陈毅这态度硬气,代表了中国不退让的底线。其实陈毅的外交风格一向就这样,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早年他从军打仗,经历过抗日和解放战争,骨子里有股军人的劲头,当外交部长后,没变那股子硬核劲。比起周总理的温和,他更像个直球选手,面对西方媒体的刁难,从不躲闪。招待会上,他还谈了核武器问题,中国刚试爆原子弹没多久,有人问第三颗啥时候爆,陈毅说等正式宣布,但中国发展核武是为了自卫,从不先用,主张全面销毁核武器。
为什么说陈毅这番话有内涵呢?因为当时中国面临多重压力,美国在越南扩张,苏联在中苏边境屯兵,日本军力复苏,东南亚一些国家跟中国不对付。中国得在国际上亮明态度,既要维护主权,又要争取朋友。陈毅的发言其实就是在划线:中国不惹事,但谁来惹就奉陪到底。这不光是对外宣示,对内也稳人心。那年头国内刚从三年困难期缓过来,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大家最怕外部战争拖后腿。陈毅的话像定心丸,让人觉得国家有底气,不用慌。
招待会后,这事迅速传开,国际媒体争相报道。日本广播协会说这番话轰动了世界,美国那边仔细研究,但没公开吭声。英国报纸形容陈毅直率惊人,法国一些政要觉得这体现了国家自豪。香港媒体带回去,东南亚也流传开来,不少国家开始重新掂量对华政策。陈毅的立场清晰传达出去,中国支持被压迫人民,但不主动扩张,这帮中国赢得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拉近了和亚非拉的距离。
毛主席听到陈毅的发言后,很是赞赏。他在中南海听了汇报,拍手说这话说好了,现在外国人知道中国外交部长不好惹。这话传开来,在党内也起作用,强化了大家对外交路线的信心。毛主席一向主张针锋相对,和帝国主义讲道理讲不通,就得硬碰硬。陈毅这回正对了他的思路,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气节。想想看,那时代外交多难啊,中国刚建国十六年,百废待兴,还得应对封锁和威胁。陈毅作为元帅转外交,带兵的经验用到国际舞台,确实管用。他不光说,还做,早年访问亚非国家,结交朋友,推动不结盟运动,中国影响力逐步扩大。
这件事也反映了中国外交的转变。从五十年代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六十年代面对战争威胁的坚定自卫,核心是独立自主。不靠别人,不怕孤立,靠自己实力说话。陈毅的“好战分子”回应,其实是反讽,他说自己不是好战,而是被迫应战。历史证明,这态度帮中国渡过难关,避免了更大冲突。越南战争后期,美国也没敢直接对中国动手,部分因为中国亮明了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