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银行被制裁后,欧盟顿时不淡定了,没想到中方敢于反击! 2025年8月13日

天天纪闻 2025-08-14 12:17:32

两家银行被制裁后,欧盟顿时不淡定了,没想到中方敢于反击! 2025年8月1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2025年第5号令,宣布对欧盟两家银行——立陶宛的UABUrboBankas和ABManoBankas实施全面反制措施,自即日起禁止中国境内所有组织和个人与这两家银行进行任何交易与合作活动。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2025年7月18日,欧盟在第18轮对俄制裁中将中国两家位于中俄边境的农村商业银行列入“规避制裁实体”名单,理由是它们涉嫌为俄罗斯军方提供金融服务。   但欧盟并未提供具体证据,而这两家银行的实际业务主要集中在支持中俄边境的正常贸易活动,涉及农产品、能源和工业制成品等领域,完全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中方多次强调,中俄企业的正常交往不应受到干扰,但欧盟执意于8月9日正式实施制裁,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面对欧盟的单边主义行为,中国迅速启动反制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商务部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完成法律程序,宣布对欧盟两家银行采取对等措施。   这两家立陶宛银行虽然规模不大,但在中国市场仍有一定业务布局,例如参与部分跨境结算和中小企业融资项目。禁令生效后,它们在中国的所有业务活动被迫暂停,包括现有合同履行和新业务拓展,直接影响其在华收入和市场份额。   欧盟显然没有料到中方会如此迅速且坚决地反击。消息公布后,欧盟内部出现明显分歧。一方面,欧盟委员会试图通过外交渠道施压,声称中方措施“破坏中欧金融合作”;另一方面,立陶宛政府则陷入被动,因为这两家银行是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中国市场可能导致其国际融资能力下降。   更关键的是,此次反制暴露了欧盟在对华政策上的矛盾:既希望中国在稀土等关键资源上提供支持,又试图通过制裁遏制中国影响力,这种“双重标准”做法不仅损害中欧互信,也让欧盟企业界感到担忧。   从更深层次看,这一事件是中欧近年来贸易摩擦的延续。2024年,欧盟曾以“反补贴”为由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而中方随后对欧盟白兰地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此次银行制裁可以视为双方在金融领域的新一轮交锋。   不同的是,金融制裁直接触及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因此中方的反应更为强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中方将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任何损害中国企业利益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对中国而言,此次反制不仅是对等回应,更是向国际社会传递明确信号:中国不会容忍外部势力滥用制裁手段干涉内政。   《反外国制裁法》自2021年实施以来,已多次在应对美国、欧盟等外部压力时发挥作用,此次对欧盟银行的制裁是该法律在金融领域的首次大规模应用,标志着中国反制机制的成熟。通过法律手段而非政治对抗解决争端,既符合国际规则,也展现了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和能力。   对欧盟来说,此次事件可能产生连锁反应。首先,欧盟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将面临更高的合规风险,尤其是那些参与涉华敏感项目的机构。   其次,欧盟内部对华政策的分歧可能进一步加剧,德国、法国等经济大国更倾向于通过对话解决争端,而立陶宛等东欧国家则受地缘政治影响较大,这种裂痕可能削弱欧盟在对华事务上的整体协调能力。此外,欧盟若继续坚持单边制裁,可能促使中国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减少对欧洲金融体系的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中欧在金融领域仍存在合作空间。202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央行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建立行长年度会晤机制,旨在加强货币政策协调和金融监管合作。   此次银行制裁事件并未影响这一机制的运行,双方仍在通过外交渠道沟通,试图避免摩擦升级。这表明,尽管存在分歧,中欧都意识到保持金融稳定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在对抗中仍保留对话窗口。   从国际视角看,此次事件也引发其他国家的关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欧盟的单边制裁行为表示担忧,认为这可能破坏多边贸易体系。而美国则试图利用中欧矛盾,进一步拉拢欧盟加入其对华遏制阵营。   但欧盟的实际行动显示,其在安全和经济利益之间难以平衡:既想跟随美国的战略步伐,又不愿失去中国市场带来的经济红利。这种困境在此次银行制裁事件中暴露无遗。   此次银行制裁事件是中欧战略博弈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双方在国际规则制定权和经济主导权上的竞争。中国通过法律手段果断反制,既捍卫了国家利益,也为其他国家应对外部制裁提供了范例。   欧盟则需重新审视其对华政策,避免因短期政治考量损害长期经济利益。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今天,任何单边主义行为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唯有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0 阅读:939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