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八路军在公路上伏击日军,排长见日军人数太多,就下令撤退,谁知一个小战士却没有听到:“排长,鬼子来了,还打不打呀?”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5年深秋的沂蒙山区,十六岁的新兵赵友金趴在山崖后的伏击点,手中的三八式步枪冰凉刺骨。作为参军仅半年的新兵,他清楚记得班长的叮嘱:等敌人进入射程再开火,每颗子弹都要珍惜。 侦察兵传来的消息让所有人心头一紧,日军这次出动了百人小队,还配备了两挺轻机枪,兵力远超预期。班长立即做出撤退手势,训练有素的战士们悄然退入山林深处。 专心瞄准的赵友金却错过了撤退信号,当他抬头四望时,发现战友们早已消失在密林中,而日军先头部队已经逼近到两百米外。这个关键时刻,他面临着生死抉择。 继续隐蔽可能会被发现全部暴露,立即撤退又会被日军察觉踪迹。赵友金深吸一口气,决定先发制人。第一枪精准命中日军指挥官,第二枪击倒了机枪手,然后他立即跳起身冲向预设的撤退路线。 这两发关键的子弹彻底打乱了日军的进攻节奏,失去指挥官和机枪手的日军陷入短暂混乱,为八路军主力部队争取到了宝贵的转移时间。 沂蒙山区复杂的地形成了赵友金最好的掩护,他熟悉这里的每一条小径,每一处岩石缝隙。荆棘划破了裤腿,丢失的布鞋让他赤脚踩过碎石,但这些痛苦换来了三分钟的珍贵先机。 当赵友金出现在预定集合点时,班长惊喜地发现这次行动的战果超出预期。两发子弹换取了日军两名关键技术兵种,这种效率在当时的游击战中极为罕见。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赵友金对奖励子弹的处理方式,上级额外奖励给他的五发子弹,他全部分给了其他战友。 三个月后的一次阻击战证实了这种精神的可贵,当弹药耗尽时,战士们用枪托、石块继续抵抗,直到最后一刻。那些变形的弹壳和哑火的弹头,见证了抗战军民的顽强意志。 这场看似偶然的遭遇战,实际上折射出敌后战场的真实写照。没有重火力支援的游击队员,往往要靠个人素质和临场应变创造战机。一个新兵的成长轨迹,正是千万敌后军民的真实缩影。 山间的每一声枪响,都承载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这些平凡战士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防线,最终汇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 “如果穿越回1941年的沂蒙山,你愿意当伏击日军的战士,还是掩护八路的老乡?为什么?” 主要信源:(解放军报——抗战中的民兵智慧)
1945年,八路军在公路上伏击日军,排长见日军人数太多,就下令撤退,谁知一个小战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8-15 11:15: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