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民日报了!”8月12日河南济源,一90后中医博士后暑假回老家后,每天早上六七点就出来摆摊,免费帮村民们把脉看病,一直到下午两点多才结束,中午忙得连饭都来不及吃,10年来寒来暑往、雨打风吹,从未间断过!该医生表示:只要大家有需要,就会一直做下去。 河南济源村口的“免费诊所”走红了!90后中医博士后周荣易连续十年寒暑假回乡义诊,用一张旧木桌、一个布脉枕,成了村民们最信赖的“健康驿站”。 周荣易平时是河南某三甲医院的儿科副主任医师,但每逢假期,他就变回乡亲们口中的“周大夫”。这位从村里走出去的孩子,用最朴实的方式回报着养育他的这片土地。 清晨6点半,天刚蒙蒙亮,周荣易的诊桌前就排起了长队。拄拐的老人、抱孩子的妇女,眼神里都透着熟悉的期待。他的问诊台就支在自家门口,擦得锃亮的木桌上,纸笔和脉枕摆得整齐。 不同于医院里的白大褂,他穿着简单的短袖,弯腰凑近老人耳边轻声问诊,或是变着花样逗孩子伸出舌头“检查有没有偷吃糖”,让紧张的看病过程多了几分温情。 十年来,这个特殊的诊桌见证了太多动人瞬间。夏天高温下,他汗流浃背却坚持接诊;冬天手指冻僵,哈口热气搓搓手继续号脉。中午的饭菜常常凉了又热,因为总有乡亲需要他的叮嘱和关怀。 有村民半夜孩子发高烧,他披衣出诊;行动不便的老人,他定期上门针灸。乡亲们也用最朴素的方式回报这份善意——一袋装着土鸡蛋的青菜,晒干的山货,都塞满了沉甸甸的感激。 这个故事被人民日报报道后,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感叹“博士后下乡义诊,这才是真正的大医精诚”,也有人被“十年风雨无阻”的坚持深深打动。 面对赞誉,这位90后医生只是淡淡回应:“从村里走出去的,有能力就该回报。只要乡亲需要,我会一直做下去。”这句话背后,是他寒窗苦读十余年取得博士学位后,仍坚持每年回乡服务的初心。 争议也随之而来,有网友质疑“免费行医是否合法”,法律专家解释说,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者在注册地点外提供医疗服务需要备案。周荣易已取得合法资质,并主动向当地卫健部门报备,属于合规的公益性诊疗。 在基层医疗资源仍显不足的今天,周荣易的“假期诊所”成了特殊的存在。他不仅用专业知识缓解乡亲们的病痛,更用十年的坚守,搭建起城市优质医疗与农村健康需求间的桥梁。 作为河南省卫生健康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他带出的学生们也陆续加入义诊队伍,让这份爱心接力延续下去。有村民感慨地说:“周大夫开的方子便宜管用,去城里大医院光排队就要半天,他是咱自家人,看得仔细还分文不收!” 周荣易的草根诊桌,像一面镜子照见当代青年的选择。当有人追逐高薪和名利时,总有人选择将知识化作田间地头的温暖力量。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用十年晨昏累积成最动人的叙事。 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夏天,冻红双手的寒冬,和乡亲们嘴角安心的笑容,共同编织成“医者仁心”的生动写照。这样的坚守,比任何奖状都更加厚重,也让我们看到了专业知识反哺家乡的最好样本。 “假如你是周医生,面对‘非法行医’的质疑,你会继续义诊还是就此停下? 或者你觉得该怎么平衡‘做好事’和‘守规矩’?” (快来评论区Battle!) 信源: 信息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
1996年山西,一小伙交不起3000元学费,想放弃上大学,村民们给他凑了3025
【1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