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工作时间永远不超过8个小时,而且从来不加夜班,只要一下班,钱学森就会交代秘书:电话放在你那,没天大的急事,不要让我接电话。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背景。他小时候随父亲迁到北京,1923年上北京师范附属中学,那时候他就对数学和物理感兴趣。 1929年考进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铁路专业,毕业后转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继续钻研飞机相关的东西。 1935年,他坐船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航空工程,次年转加州理工学院,跟空气动力学大牛冯·卡门当学生。 在那,他学火箭和喷气推进技术,二战时帮美国军方研究高速飞行,搞出“卡门-钱公式”,这东西帮超音速飞机解决了大问题。 1947年,钱学森当上教授,1949年拿到终身职位。那时候他已经在美国站稳脚跟,但1950年美国政府以安全为由扣住他,不让走。 经中国政府多次交涉,1955年他才带妻孩回国。回国后,他马上投身国防,1956年建起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当院长,推动火箭导弹研发。 钱学森早年在美国工作时,就养成高效习惯,每天只专注关键任务。回国后,他坚持八小时工作制,从不拖延。 他把这时间用在导弹设计的核心计算上,比如气动布局和推进系统优化。同事们知道,他一上班就直奔问题,从不闲扯。 下班准时走人,对秘书说把电话放你那,没大事别找我。 他明白,脑力活需要休息和充电。他下班后留时间给自己看书,补充力学和工程新知识,为第二天备战。儿子钱永刚后来回忆,小时候想找父亲聊天,总被母亲拦着,说父亲在充电,别打扰。 家里形成规矩,父亲的私人时间神圣不可侵。这习惯让他在高压环境下保持清醒,推动项目前进。他相信,八小时内全力输出,比瞎忙活强多了。 调研时也这样,东北考察工业基础薄弱,他白天查工厂,晚上自学报告,从不额外开会。这种方式源于他重视平衡,避免耗尽精力。 多年来,这让他产出高效,帮中国导弹从零起步。 在钱学森领导下,国防科委调集全国资源,30多个省市、1400多家单位参与导弹研制。涉及航空、电子、冶金、化工等领域,60多家工厂投产。 他组织团队攻关,从1958年东风导弹起步,1960年东风一号试射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他参与协调。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他指导火箭设计。 这些成就让中国军事科技自立。他推广系统工程,培养人才,推动航天进步。没有他,中国现代化进程会迟几年。他被称作科学家和爱国者,晚年还关注科技。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1985年,美方邀请钱学森进行访问,钱学森婉拒:我不宜再去美国“1985年8月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