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三个要求,中国都满足了!中国有改善中印关系的诚意,现在就看印度接下来会有什么实际动作了!8月19日,根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印媒称,在为期两天的印度访问中,中国已经向印度外长苏杰生作出了三个承诺,中国已开始回应印度三方面的请求。 咱们先把这三个请求弄明白 —— 印度要的是化肥、稀土和盾构机的出口。这三样东西看着普通,其实都是印度发展的命门。 就拿化肥来说,印度农业占 GDP 的 15%,每年得进口上千万吨化肥,可去年中国因为环保政策收紧,暂停了部分出口,印度农民种地都犯了难。稀土就更关键了,印度的电子制造业和军工产业都离不开这玩意儿,中国一卡脖子,印度的手机厂和导弹生产都得停工。还有盾构机,印度这些年搞基建,地铁、隧道都得靠这大家伙,可国内生产不了,只能眼巴巴等着中国发货。 中国这次可是实打实拿出了诚意。王毅外长前脚刚走,印度港口就开始卸货了。根据印度海关的数据,8 月下旬从中国进口的化肥量比上个月暴涨了 40%,稀土订单也排到了年底。最让印度惊喜的是盾构机,之前因为边境冲突,中国暂停了供应,现在不仅恢复出口,还派了技术团队去指导安装。印度媒体算了笔账,这三项加起来,每年能给印度省下至少 20 亿美元的采购成本。 但中国这么做可不是白给的。去年美国对印度出口产品加征 50% 关税,印度纺织品、药品这些拳头产品出口暴跌,经济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这时候中国主动松绑,印度自然得给点回应。比如说在边境问题上,中印最近达成了 10 点共识,把仁青岗、普兰这些边境贸易市场都重新开了。以前货车过边境得等好几天,现在通关时间缩短了一半。更关键的是,双方同意在边境东段和中段设立将军级会谈机制,这可是 2020 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的头一回。 不过印度的反应有点让人琢磨不透。一方面,莫迪总理公开说中印是 “伙伴而非对手”,还承诺要维护边境和平;可另一方面,印度国防部最近又批准了一项 50 亿美元的军购计划,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中国边境的装备。这就让人想起了印度的 “骑墙” 传统 —— 哪边有好处就往哪边靠。就像 2024 年,印度一边跟中国谈边境撤军,一边又跟美国搞 “印太经济框架”,结果两边都没讨好。 从长远来看,中印关系的关键还在边境问题。根据外交部的数据,中印边境争议地区有 12.5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台湾省那么大。虽然双方在西段撤了军,但东段的藏南地区和中段的阿克赛钦,还是火药桶。这次王毅外长访问,双方同意成立划界专家小组,这算是个突破,但印度一直咬住 “实际控制线” 不放,想拿西段的部分领土换东段的控制权。中国当然不可能答应,毕竟藏南地区涉及国家主权,一寸都不能让。 经济上的合作也有隐患。虽然 2024 年中印贸易额达到了 1384 亿美元,但印度对华逆差就占了 700 亿。印度一直想通过 “自力更生” 政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可现实是,印度 70% 的医药原料、60% 的电子元件都得从中国进口。这次中国恢复出口,表面上是帮印度,实际上也在巩固自己在印度产业链中的地位。就拿稀土来说,中国控制着全球 80% 的稀土加工能力,印度就算想找替代来源,至少得花 5 年时间建厂。 国际层面的博弈也没消停。印度明年要担任金砖国家主席国,特别需要中国的支持。可与此同时,印度又在跟美国谈加入 “芯片四方联盟”,想从美国那里拿到技术和资金。这种两头下注的做法,让中国不得不留个心眼。就像王毅外长说的,中印合作得 “体现大国担当”,可印度要是一边吃着中国的饭,一边砸中国的锅,那这关系可就难维持了。 现在最关键的,是看印度接下来怎么兑现承诺。比如说在台湾问题上,苏杰生外长虽然重申 “一个中国” 原则,但印度议会最近又有人窜访台湾,这种小动作很容易破坏互信。还有边境驻军,双方虽然同意减少兵力,但印度在拉达克地区新建的机场和公路,明摆着是在加强军事存在。中国这次满足了印度的三个要求,就像下棋走了一步先手,接下来就看印度是跟着走合作的棋,还是继续玩对抗的套路了。 总的来说,中印关系的改善是好事,但背后的博弈远没结束。中国用三个请求打开了局面,可印度的实际行动才是决定关系走向的关键。要是印度能放下戒心,实实在在推进合作,那 “龙象共舞” 真有可能实现;可要是还想着占便宜,那这关系说不定哪天又得回到冰点。毕竟国与国之间的交道,从来都是实打实的利益交换,光靠嘴上说说可不行。
印度方面想多了,一次外长见面就想拿到这么多!8月18日,印度媒体报道称,中印外
【9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