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考古人员打开沉睡1300多年的“天下第一粮仓”,里面是满满一整窖60多万斤的粮食,当专家将谷粒带回去种植,三天后老谷发新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河南洛阳,有一粒谷子,在深埋地下一千三百多年后,竟然重新发芽,这不是神话,也不是传说,而是一项真实的考古发现,它让人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生命顽强”,1971年冬天,一场铁路施工无意间挖开了一个千年的秘密,也揭开了中国古代储粮技术的惊人篇章。 那年,焦枝铁路正在紧张施工中,推土机铲到一片地面时,突然陷了下去,坑口并不像一般的塌陷那么简单,它呈现出一个近乎规则的几何形状,随着更多的土被挖走,更多的坑洞显露出来,而且每一个都很深、很规整,施工被迫中止,消息传到考古部门,专业人员迅速进驻现场。 考古人员最初判断这是古代的墓葬群,但细致观察后发现,这些坑洞结构太过特殊,完全不符合墓葬的布局,继续发掘时,一块刻有“含嘉仓”字样的砖块被发现,这三个字一出,现场的气氛顿时变得不一样了,原来,历史上确有记载,隋唐时期在洛阳城内建立过一座巨型国家粮仓,名叫含嘉仓,只是后来逐渐消失于历史尘埃中,如今,它终于重见天日。 含嘉仓的规模之大,令人咋舌,整个遗址南北长约七百米,东西宽也超过六百米,占地超过四十万平方米,几乎等于六十个标准足球场,仓窖分布整齐,共计两百多座,有的直径接近十米,深度超过六米,多呈圆形或六角形,排列得像棋盘一样,这样严谨的布局,不仅便于分类储存,还具备良好的通风与防潮效果。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编号为160的仓窖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粮食,这些谷物颜色略有泛黄,表皮干瘪却不腐败,甚至还有一丝淡淡的谷香,这批谷子被取样送往实验室,研究人员将它们放入温水中进行发芽测试,原本只是出于好奇,没想到几天之后,竟然真的冒出了新芽,这批跨越千年的种子不仅没有死去,还保持着生命的活力。 经过进一步检测,科学家发现,这批粮食中有大约一半已经碳化,但剩余部分依旧含有活性成分,这种保存效果,在没有任何现代科技手段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在建造这些仓窖时,古人采用了极为巧妙的方法:仓壁经过高温烘干,底部垫上草木灰,再铺设一层席子,最后加入稻壳和糠粉进行密封,这种层层防护的设计,有效阻隔了空气、水分和微生物,是天然的“保鲜系统”。 含嘉仓的诞生并非偶然,它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决定在洛阳建设东都,并同步规划一座大型中央粮库,当时,长安与其他地区交通不畅,灾荒频发,一旦粮食运输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含嘉仓应运而生,选址在交通便利的洛阳,靠近瀍河,方便漕运,成为国家粮食调度的中枢。 进入唐代后,含嘉仓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唐玄宗时期,国家粮储达到高峰,仅含嘉仓一地,就能储存五百多万石粮食,占全国总储量的将近一半,每当运河漕船抵达洛阳,粮食就在码头卸下,直接运入仓中,形成一整套高效的粮食调配系统。 然而,盛世难以永恒,唐朝后期战乱频发,尤其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屡遭兵燹,许多仓窖被毁,粮食被抢或焚毁,含嘉仓也在这场动荡中逐渐失去了作用,进入宋代后,国家重心南移,江南逐渐成为新的粮仓中心,洛阳的含嘉仓被逐步边缘化,最终被废弃,埋入黄土之中,沉睡了整整十三个世纪。 直到那次施工,厚重的黄土才被掀开,露出这座“沉睡的巨人”,而那批重见天日的谷子,也成为研究古代农业技术、粮食贮藏方式的重要材料,它们不仅带来了历史的真实印证,更在科学界引起了连锁反应,农业专家通过这些古种子进行复育,成功培育出新一代作物,试图解锁古代优良品种的遗传密码。 含嘉仓的发现,不只是一次考古的胜利,更是对古人智慧的致敬,在没有现代冷藏和防腐剂的年代,古人凭借对自然的观察与经验的积累,建造出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粮储设施,这种能力令人肃然起敬,更难得的是,这座仓库并非服务于王室或贵族,而是为整个国家储备粮食,是千千万万百姓在饥荒中活下去的保障。 信息来源:新华社——探秘“天下粮仓”;中国青年报——北大为你揭秘“天下第一粮仓”!
1957年,甘肃一农民在打扫老宅时,房梁上突然掉下来一个木疙瘩,砸到了他的脚上,
【20评论】【6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