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小偷!他们偷走了我们的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技术!太可恶了!”“中国人必须要支付给我们美国高额的技术转让费用!”这是美国网友发表的言论。
帖子下,有人贴中国列车图,说抄袭美国概念,其他人跟帖说必须赔钱。
低真空管道列车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的美国。早在1972年,美国工程师罗伯特·萨洛蒙提出了“真空管道运输”设想,后来被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2013年重新包装为超级高铁。
无论是美国早期的研究,还是马斯克公布的设想,均因技术瓶颈、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工程实施难度而停滞不前。
相比之下,中国通过持续的国家项目支持与科研团队合作,逐步推进了从实验模型到实物样车的落地。相关试验已经在真空管道条件下完成,部分样车时速已突破600公里,为进一步冲击1000公里目标奠定了基础。
专利数据也显示了中美在该领域的差距。
中国在低真空管道、磁悬浮控制系统和碳纤维车体等方向累计注册了数千项专利,仅在2022年一年,中国新增的相关专利数量就超过美国同类项目总量的三倍。
这使得一些美国媒体与政客指责中国“窃取技术”,但这一说法很快遭到质疑。事实是,美国尚未能制造出可运行的真空管道试验线,所谓“被窃取”的技术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国内外网友也对此展开热议,有人讽刺称,“中国人是坐了时光机来到未来”,而美国却停留在半个世纪前的设想阶段。
这一发展历程与中国整体科技战略密切相关。
过去二十年,中国在航天与交通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以探月工程为例,2004年正式立项的“嫦娥工程”目前已经完成包括绕月、落月、取样返回在内的多项阶段性任务,成为世界上唯一持续稳步推进深空探测的国家。
而在高铁建设方面,截至2024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到3.79万公里,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形成了“八纵八横”骨干网络,实现了从模仿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超级高铁的探索,是这一系列成果的延续。从磁悬浮到低真空管道,中国科研力量不仅在实验室中攻坚,还推动实际线路的可行性验证。
无论是武器电子、人工智能,还是轨道交通系统,中国都已经在若干前沿领域冲击全球顶尖水平。这些成就既是技术突破的体现,也是制度优势、教育投入与科研体系长期积累的结果。
如果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实现商用,中国或将率先在陆地交通领域打破“航空速度优势”的格局,成为全球首个进入千公里级别交通时代的国家。
这不仅意味着交通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也将进一步改变未来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