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真打起来,美军会不会狂轰滥炸中国?一句话,只要它们的轰炸机敢从航母上起飞、从

飞绿说历史 2025-08-27 15:29:10

要是真打起来,美军会不会狂轰滥炸中国?一句话,只要它们的轰炸机敢从航母上起飞、从本土升空,那还没飞进中国领空,就已经被精准锁定、当场击落,连残骸都掉不到东海! 就在过去一周,美国第七舰队的一架B-1B战略轰炸机从关岛起飞,模拟对中国沿海目标实施远程打击。与此同时,“里根”号航母战斗群频繁在台海东侧活动,引发区域局势骤然升温。 有人在问:要是真动起手来,美军会不会像它在伊拉克、南联盟那样,对中国展开所谓“狂轰滥炸”? 一句话,别说“狂轰”,它的轰炸机连“飞临”都做不到——不论是从航母上弹射、还是从美国本土起飞,还没进到中国防空识别区,就已经被锁定、击毁,甚至连残骸都掉不到东海。 这不是“口号”,这是体系对体系的现实对比。美国空军曾自信地宣称,B-2和B-21是“世界上最难被发现的轰炸机”,但在中国面前,这种“隐身”几乎等于透明。 合肥38所的量子雷达已经在实战验证中,将对B-2的探测距离提升了三倍以上,而太赫兹雷达系统的沿海布设,早已将隐身战机的“遮羞布”撕得粉碎。 再加上分布式雷达阵列、天基红外卫星和超视距雷达的多源融合,我们早已构建出一张“天眼”网络。 B-21哪怕从加州起飞,只要发动机一启动、热源一释放,立刻就被高分系列卫星锁定,飞行轨迹将被精确绘制,全程“裸奔”。 一旦突破临界线,东风-17、东风-26B等系列导弹将从数千公里外精确打击。东风-26B的射程高达4500公里,覆盖整个第二岛链,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首当其冲。 而福特级航母若想靠近第一岛链,其舰载机联队的起飞架次,在中国055驱逐舰和水下无人监听系统的协同压制下,将成为“出击一次、损失一架”的高风险赌博。 美军舰载机哪怕起飞成功,也难逃歼-20与霹雳-15的拦截线,后者形成的2000公里纵深拦截带,专为“飞得远、藏得深”的目标量身定制。不要幻想中国在面对轰炸时会“被动挨揍”。 中国战略支援部队已构建起空天一体化的战略预警体系。天基、岸基、海基传感器实现立体组网,人工智能目标识别技术,能在数秒内完成对目标的锁定与分类。 这套系统的响应链,从发现到决策,从指令下达至导弹发射,压缩到了分钟级甚至秒级响应。 自动化指挥系统不但快,更准——哪怕敌机尝试规避、变轨,依靠深度学习算法的预测模型也能提前一步预判其动作。有人或许还会拿美军的“全球打击能力”说事。 确实,美国拥有数量庞大的轰炸机部队和航母战斗群,但问题是:它们真的能打进来吗? 关岛地下机库的防护等级无法应对高超音速导弹的穿透,驻日美军那霸基地距离中国大陆仅650公里,几乎处于东风导弹的“秒杀区”。 而且,美军航母的核心系统——电磁弹射装置,目前战备率仅65%,舰载机每日出动强度在高强度战场环境下根本无法维持。 更关键的是,战争从来不是“单方面打击”的游戏。中国的“三位一体”战略反击体系,已经构建完成。 火箭军的东风-17高超音速武器,具备变轨突防能力;094A型核潜艇长期在太平洋战备巡航,搭载的巨浪-3潜射导弹,打击半径覆盖美国本土大部分核心城市。 美军再怎么“狂轰滥炸”,也必须考虑被反击后的代价。战争不是电子游戏。每一架B-21的成本高达6.5亿美元,而一枚用于拦截的中程导弹成本不到它的百分之一。 美国军工的产能,已经难以支撑高强度损耗。中美战略物资储备的差距也在显现,中国在稀土、石油、芯片等核心物资储备上,已逐步摆脱对外依赖。 而美国军工体系内部却因政治博弈、产业空心化等问题,面临“备战能力强于实战能力”的尴尬。更不用说,区域国家的态度也不再那么“铁杆”。 日本受限于和平宪法,即使参与后勤也难以直接介入战斗;韩国更是在朝鲜因素的牵制下,极可能保持战时中立。而马六甲海峡的通行保障,也早已不是美国一家说了算。 这场“战略游戏”的棋盘,早已变化。过去那种“美军一来、敌人必败”的剧本,不适用于今日的中国。 美方若执意挑衅,不仅不会取得压倒性胜利,反而会在中国构建的A2/AD体系下陷入泥潭,付出惨痛代价。中国不是伊拉克,也不是南联盟。 今天的中国,不仅能看见来袭的敌人,更有能力将其“拦于千里之外”。所以,再回到那个问题:美军会不会狂轰滥炸中国? 答案很简单——它若敢来,连“轰炸”两个字都说不出口,就已经灰飞烟灭。

0 阅读:68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