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号,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在布达佩斯论坛开幕式上直言:与中国合作不是可选项,而是欧洲企业生存的必选项! 中国和欧洲已经形成了利益高度交融的格局,中国有庞大的工业基础,高效的供应链配套,还有众多的优质企业,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同时具备这种规模和效率。 欧洲企业虽然在高精尖领域有技术和品牌优势,可他们也确实离不开中国的制造支持和市场空间。 疫情那几年欧洲不少企业因为供应链问题元气大伤,也才真正体会到“离开中国,产线就转不动”,这让欧洲的决策层和企业管理者非常清楚地认知到,所谓“全球产业链互补”不是象征意义而是真的事关生存。 除了传统产业上的合作,现在更有越来越多的新兴领域,欧洲企业对中国更是依赖得显而易见。 新能源、智能制造、高端设备、电动汽车,这些最有潜力的产业中,欧洲企业需要中国的高效制造和庞大市场。 欧洲电动车品牌确实有研发强项,但如果没有中国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供应链和市场拉动,这个行业的创新根本无法持续爆发。 类似汽车、可再生能源装备等领域,中欧合作早已变成彼此成长的一个支点,谁也离不开谁。 法国红酒、意大利的奢侈品、德国的汽车,哪个不是在中国市场打开销路后风生水起?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升级,也直接带动了这些欧洲品牌的利润和创新投入。 如果硬要脱离中国市场或是人为设置障碍,欧洲企业自身的市场空间和创新基础都会受到巨大冲击,谁都明白,在全球范围内真的难找到像中国这样规模大且仍在增长的市场。 说到产业转型,欧洲自己也试过采取各种激励政策吸引本土制造回流,比如税收优惠、增加补贴等等,但效果远没达到预期。 新技术突破靠的不是闭门造车,无论是人才、资金还是市场机会,中国提供的真资源和大舞台是欧洲独自无法复制的。 这些年从能源、原材料,到零部件、终端组装,欧洲企业主动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其实已经是水到渠成。 即便全球格局在变动,很少有欧洲大型公司愿意把鸡蛋全部放进单一篮子,反而更重视与中国打通供应、研发和销售全链路。 有人担心地缘政治风险和政策波动对合作会带来影响,事实一再证明全球化不是靠堵就能堵住的,强调自主、鼓励本地产业其实并没让欧洲有更多安全感,反而加大了不确定性和生产成本。 和中国合作是在更大的舞台上分担风险、获取资源,同时拓展创新视野,要是完全把市场和合作伙伴局限在本地,实际上是把自己推向了角落。 今天欧洲经济还想继续保持竞争力,别无选择,必须和中国合作,这一点其实行业内外的企业家和专家都看得很清楚。 西门子、施耐德、宝马、欧莱雅这些公司,前几年的策略还是观望或者分散布局,现在全面加码中国市场,不只是产品销售,更在本地搞研发和创新,很明显他们清楚与中国深层合作才有未来。 时代不等人欧洲经济只能顺应全球化趋势、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才能真正抓住未来的机会,那些停留在是否合作的纠结其实已经没有意义,现在摆在欧洲企业面前的惟一路径,就是与中国同行,把合作做实做深,这样的选择不仅关乎当前更关乎长远。
.波兰这回可算捅了马蜂窝!欧盟去年说要给中国电动车加税,波兰立马冲在前头举手赞成
【75评论】【6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