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唐闻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从此她远离了工作多年的外交系统。几年以后,她被分配到中国日报社工作,此后又在铁道部长期任职。 唐闻生出生于1943年,位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布鲁克林作为华人移民聚集的区域,既是她童年成长的地方,也是她人生道路的重要起点。 她的父母是从事知识工作的精英,这种家庭背景为她提供了最初的思想启蒙,在家中,中文与英文的交织早早为她打开了另一扇文化之门。 不同于一般的家庭背景,唐闻生的家教严格,父母不仅关心她的学术成绩,还鼓励她理解和融入多元文化,这种文化的双重影响培养了她对语言的兴趣,尤其是英语。 与其他同龄孩子不同,唐闻生从小便沉浸在两种语言的世界里,既能听懂英语,也能准确表达中文,尽管身处美国的环境,但她的中文并未被削弱,反而因为家里的要求,她逐渐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学校课本上的内容,更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必需,她用流利的英语与家人交流,用中文与周围的人沟通,久而久之,她对语言的掌握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英语不仅是她的工具,更成为她与世界对话的桥梁,随着年龄的增长,唐闻生的语言能力愈加突出,到六岁时,她便能自如地进行英语交流,且听说读写的能力超过同龄孩子。 当她进入学校后,英语课成了她的最爱,尽管学校里的同学们大多处于语言的学习初期,唐闻生却已经能轻松理解和运用复杂的句式,她的语言天赋在课堂上显露无疑。 在学校里,她被英语教师视为尖子生,课堂上的阅读、翻译和讨论几乎没有她无法应对的部分,特别是当学校进行英语翻译练习时,她总是能精准地传达句意、捕捉词语之间的微妙差异。 甚至她的同学和老师都感叹,她的语言掌握超出了一个普通学生的范围,每一次的课外活动或比赛,她都能凭借流利的英语脱颖而出,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这些成就虽然并未在当时为她带来名声,却为她后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一切的铺垫让唐闻生在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时,具备了极强的语言优势,而这也成了她未来走上外交岗位的关键。 1977年9月,唐闻生的职业生涯遭遇了一次严重的打击,她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开始了劳动改造的生活。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不仅打乱了她已经规划好的生活轨迹,也让她暂时远离了曾经热爱的外交工作,五七干校的环境严酷,生活条件简陋,与唐闻生曾经工作的外交部截然不同。 在那里,她与一群知识分子一同劳动,每天重复着单调的工作,她和其他人一样,早晨五点起床,扛起锄头,走进田地里,翻土、播种、插秧、收割。 没有办公室的舒适和会议的繁忙,只有广袤的田野和不断重复的农活,这段经历看似对唐闻生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身心折磨,但却在另一个层面为她的未来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在干校的生活中,唐闻生没有放弃她对知识的追求,尽管周围的人大多专注于体力劳动,她却在简陋的宿舍里拿着一本书,在灯光昏暗的环境中默默钻研英语,练习翻译。 这段时间,她通过学习英语,不仅复习了自己的语言能力,还学会了如何从苦难中找到成长的机会。 每天她都坚持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自我提升,无论是白天的劳动,还是晚上的学习,她都不曾懈怠,渐渐地,她的这种坚持与努力感染了周围的许多人,也让她在困境中重新找到了前进的动力。 1978年11月,唐闻生终于结束了五七干校的生活,返回了北京,重新回到了外交部,尽管在干校的日子极其艰苦,但她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和坚持不懈的毅力,让她在面对职场的挑战时更加从容。 回到外交部后,唐闻生并未马上恢复到自己原有的职位,而是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踏实工作,她的英语能力和翻译技巧再次为她打开了新的大门。 在此后的几年里,她不仅继续参与外事工作,还逐渐承担了更多的重要任务,在她的帮助下,许多国际交流事务得以顺利进行,她的翻译精准无误,为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争取到了更多的发言权。 1986年,她调入了中国铁道部,担任外事局局长,并逐渐晋升为国际合作司司长,铁道部的工作性质使她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但她的工作依然与国际事务紧密相关。 她在这个岗位上,负责协调与外国铁路企业的合作,推动中国铁路建设的国际化进程,这一时期,唐闻生将她在外交部时培养的谈判技巧、语言能力与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成功地应用到铁道部的外事工作中。 她不仅参与了大量国际铁路项目的谈判,还负责引进外方技术和设备,推进中国铁路与世界的接轨,她的坚韧与努力,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也使她成为铁道部外事领域的中坚力量。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77年9月,唐闻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从此她远离了工作多年的外交系统。
岁月解读师
2025-09-01 14:09:55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