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铁道部决定为詹天佑迁坟,未曾想,在挖开詹天佑墓的瞬间,竟看到棺木里流出黑水,在场人员顿时愣在原地。 “我的天!棺木里流出来的是什么!”只见一位老师傅手中的铁锹突然停滞在半空颤声说道。 1982年5月17日,当施工队小心翼翼打开詹天佑的棺木时,一股浓稠的黑色液体突然从缝隙中渗出,在晨光中泛着奇异的光泽。现场顿时鸦雀无声,只有远处京张铁路上,偶尔传来的汽笛声打破沉寂。 “是防腐药水。”就看到文物专家,戴着白手套俯身仔细观察后说道,“金丝楠木棺的密封性太好,几十年来积累的水汽混合了当年的药剂。”他轻轻拂去棺盖上的泥土,露出精美的“五蝠捧寿”雕刻。 而此时詹天佑的孙子詹同伟站在墓穴旁,目光凝重地看着曾祖父的安息之地被缓缓打开。 当棺盖被完全打开时,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这位中国铁路之父安静地躺在棺中,身穿清末官服,面容安详。 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位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京张铁路的工程巨匠,墓中陪葬品竟然如此简朴,因为在次之中,除了一枚慈禧太后赏赐的翡翠帽正,几乎找不到任何贵重物品。 “祖父一生清贫,”詹同伟低声对身旁的铁道部负责人说道,“他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并非这些物品,而是那条让中华民族挺直脊梁的铁路线。” 诚然,詹天佑独创的“之”字形轨道设计和垂直井掘进技术,不仅成功攻克了南口至八达岭段的复杂地貌,更让当时科技落后的中国在国际工程领域赢得了举世瞩目的尊严。 这位中国铁路之父生前创造了太多奇迹,是他当年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的京张铁路,发明了“人”字形线路,并克服了南口至八达岭段的高差难题,为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赢得了世界工程界的尊重。 迁葬过程持续了三天。5月19日,詹天佑夫妇的骨灰被安放在新准备的汉白玉骨灰盒中,重新下葬在青龙桥火车站旁的新墓园。 新墓背靠青山,面朝铁路,每天都有列车从墓前经过,鸣笛致意。这位铁路先驱虽然长眠于此,但他留下的不仅是一条铁路,更是一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遗产。 只能说,这场迁葬不仅是一次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一个民族对先驱者的集体致敬。黑水流出的瞬间,仿佛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隐喻。就像那些被时光封存的努力与坚持,终将在新时代重见天日。 而詹天佑用他的一生证明:天堑终可变通途,只要铁轨不断向前延伸。如今飞驰在京张高铁上的列车,正是对这位先驱最好的告慰。他不仅留下了铁路,更留下了中国人自主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正能量致敬铁路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詹天佑》 新京报|《詹天佑诞辰164周年之际,再回顾百年京张铁路修建史》 文|沐琨 编辑|南风意史
1982年,铁道部决定为詹天佑迁坟,未曾想,在挖开詹天佑墓的瞬间,竟看到棺木里流
南风意史册
2025-09-02 16:40: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