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眼看着子弹已经打光了,徐泽贵突然产生了一个不可思议

趣史小研究 2025-09-02 17:31:57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眼看着子弹已经打光了,徐泽贵突然产生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冲上去,抢走越军的机枪!” 徐泽贵是解放军55军163师489团8连的副班长,正跟着部队打谅山。谅山是哪?越南北方的门户,打下这儿,越南首都河内就无险可守了。所以,越军在这儿是下了血本的,各种工事、暗堡,火力点就跟牛皮癣一样,又多又难啃。 战斗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徐泽贵他们班被一个暗堡里的高射机枪给死死压住了。那家伙,12.7毫米的子弹,打在旁边的石头上,碎石飞得跟手榴弹炸了一样,打在人身上,那就不是一个洞的事儿了。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徐泽贵手里的冲锋枪也打光了最后一个弹匣。 徐泽贵瞅准了对面那个吐着火舌的洞口,一个念头就这么蹦了出来:冲上去,抢走越军的机枪! 这是何等疯狂,又何等大胆的想法!这已经不是战术了,这是在用命去赌一个万分之一的可能。子弹没了,不代表战斗力没了,真正的战斗力,是刻在骨子里的。 我总在想,支撑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到底是什么? 后来翻了很多资料,看了很多老兵的回忆,我慢慢有点明白了。那是一种极其纯粹的东西,叫作“任务”和“战友”。他的任务是撕开这个口子,他的身后是抬不起头的战友。他冲,战友们可能还有活路;他不冲,大家就得在这儿被活活耗死。就这么简单,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心理活动。 说干就干。他借着硝烟的掩护,像只猎豹一样蹿了出去。他不是愣头青瞎冲,而是利用地形,时而匍匐,时而翻滚,把从老班长那里学来的所有保命本事都用上了。对面的机枪手估计也打蒙了,压根没想到会有人从正面,而且是孤身一人摸过来。 等他摸到离暗堡只有十几米的地方,他掏出了身上最后两颗手榴弹,拉开弦,默数两秒,用尽全身力气甩了进去。 “轰!轰!”两声巨响,暗堡里的火舌瞬间哑了。 成了吗?徐泽贵不知道,他只知道机不可失。趁着爆炸的烟尘,他像猛虎下山一样扑进了暗堡。里面,两个越南兵一个被炸死,一个被炸蒙了,还没反应过来,徐泽贵手起刀落,解决了战斗。 然后,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事。他没有撤回来,而是把那挺滚烫的高射机枪调转枪口,对着越军的阵地,狠狠地扣下了扳机! “哒哒哒哒……” 刚才还压着我军打的夺命火舌,现在成了撕开敌人防线的利刃。战局,就因为这么一个人的一个疯狂念头,瞬间逆转。 现在距离那场战争已经过去了46年。我们的军队,装备早就鸟枪换炮了。无人机、人工智能、信息化作战,各种高科技玩意儿层出不穷。前段时间看军事新闻,我们的合成旅搞演习,信息流从天到地,火力覆盖精准到“米”。 有人可能会问,在今天这种高科技战争条件下,徐泽贵这种“个人英雄主义”还有用吗?一个人的勇敢,还能像当年那样撬动整个战局吗? 不仅有用,而且是决定性的。 技术再先进,武器再厉害,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掌握。徐泽贵身上体现的那种精神,是什么?是“主动性”。是在战场瞬息万变的态势下,在指令和预案都失灵的时候,一个士兵基于对任务的理解,主动创造战机的能力。 子弹打光了,这是装备的问题。但“冲上去抢枪”,这是思想的问题。这是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今天的战争,对抗更激烈,变化更快,对每个士兵、每个指挥员的这种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只会更高,而不是更低。 咱们解放军现在天天强调“实战化训练”,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培养出无数个能在关键时刻敢于“抢枪”的徐泽贵吗?只不过,今天“抢”的可能不再是实体的一挺机枪,可能是信息战的一个关键节点,是电磁对抗的一个稍纵即逝的窗口,是无人机作战中的一个大胆穿插。形式变了,但那个“胆气”和“血性”的内核,永远不会过时。 徐泽贵后来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他的故事,也成了军营里代代相传的传奇。

0 阅读:160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