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间的问题,比仇恨严重一万倍,本质上是生存的争夺,几乎没有解决的可能,实际上不是中国不愿意放下仇恨,而是日本不肯停止对中国的侵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日之间的问题,说到底并不是仇恨能不能放下的事,历史上的血债固然让人愤慨,但那只是外在表现,更深层的矛盾,是资源、市场和战略空间的争夺,是关乎生存的问题。 这种矛盾比仇恨严重一万倍,不是互相握个手就能化解的,对中国来说,警惕并不是出于记仇,而是看清对方根本没有停止侵略和压制的打算。 回顾历史就能发现这种逻辑是连贯的,1894年的甲午战争,日本通过一纸马关条约迫使中国赔款割地,把白银、台湾和辽东半岛拿走,表面是胜败的结果,实质上是日本通过扩张来满足自己有限资源的需求。 之后的侵华战争延续了同样的模式,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实验、各地的大规模屠杀都说明,他们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系统性地试图通过暴力掠夺生存空间。 二战后日本战败,形式上放弃了武力扩张,但逻辑并没有断,贸易规则、投资壁垒、舆论引导、与美国的同盟关系,都是换了一种方式延续对中国的限制和压制。 一个多世纪的轨迹证明,这不是临时的摩擦,而是一条长期的战略路线。 历史问题更能说明态度,南京大屠杀的惨状、细菌战的铁证,至今还有人在日本社会里被淡化甚至回避,教材里避开“侵略”二字,靖国神社里高官频频参拜,表现出的是不愿正视历史,更不愿承认责任。 相比之下,德国在二战后直面纳粹罪行,法律上禁止任何美化和否认,领导人公开下跪道歉,才让欧洲社会慢慢接受和解。 日本的不诚实并不是因为记性差,而是因为一旦彻底认错,就等于堵死了未来可能的扩张道路,回避历史,其实就是为现实留后路。 现实中的摩擦不断提醒人们,这种竞争并没有消失,钓鱼岛的问题,本质是海域和资源的控制权,台海问题上,日本不断介入,并不仅仅是“表态”,而是要在关键地区维持影响力。 技术领域的封锁和对中国产业的限制,就是现代版的掠夺,经济往来虽然紧密,但背后依然是你争我夺,对中国来说,这些行为与百年前的逻辑没有区别,都是通过各种方式限制中国的发展。 更复杂的是美国的存在,美国在亚太部署军事力量,把日本推到前线,把其当成牵制中国的工具,从军事同盟到经济规则,美国不断推动日本在对抗中国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美日之间的合作,不仅强化了日本的扩张心理,也让中日矛盾更加难解,在这种背景下,中日关系很难靠单纯的双边互动去缓和,日本在美国庇护下不必承担过多风险,这也让它更敢于做出挑衅性的举动。 代际之间的态度变化同样值得注意,日本年轻一代对侵华历史的认知淡漠,不是自然遗忘,而是教育体系刻意引导的结果,中国年轻人则在现实冲突的刺激下,对日本右翼保持强烈的不信任。 这种情绪的延续让矛盾更顽固,但比仇恨更关键的是战略层面的竞争,情绪会随时间波动,生存的博弈却不会自动消失。 所以问题的本质并不是中国愿不愿意放下仇恨,而是日本根本没有停止对中国的扩张。 即使中国愿意选择理智和克制,也不能寄希望于对方突然转变,因为这违反了它的生存逻辑,合作在某些阶段可能存在,但那只是表面的战术缓和,战略上,这种竞争不会停止。 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看清事实,中日关系的根本矛盾是生存空间和发展利益,不是单纯的历史情感,也不是几句道歉能解决的事。 警惕并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理性的选择,真正能决定两国关系走向的,不是口头上的和解,而是实力和战略上的平衡。 如果日本继续在资源、市场和规则上施压,中国就必须增强实力来掌握主动权,历史早已说明,对方不会轻易放手,如果忽视这个现实,只想着靠感情修复去换来和解,那只会在关键时刻付出更大代价。 中日之间的问题比仇恨严重一万倍,这是一场生存的争夺,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唯一可行的路径,就是中国稳步增强力量,在长期博弈中占据主动。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来源于对方的忏悔,而是来源于自身的强大,只有这样,面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压力,中国才能保持安稳和清醒。
中日之间的问题,比仇恨严重一万倍,本质上是生存的争夺,几乎没有解决的可能,实际上
如梦菲记
2025-09-03 20:37: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