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难书生 明朝万历年间,商丘城东南的三桥庄依涡河而建,庄口三座石拱桥是往来商客的必经之路。这年腊月,连日大雪把天地裹成白茫茫一片,庄里首富沈万和家的护院,在大院后门发现了个奄奄一息的年轻人。 这年轻人叫柳彦清,原是应天府秀才,家乡遭了蝗灾又逢瘟疫,父母双亡后他带着仅有的几卷书逃难,一路乞讨到商丘。护院本想驱走他,却被出来送棉衣的沈家千金沈清婉撞见。沈清婉见他冻得嘴唇发紫,怀里还紧紧护着本《论语》,便动了恻隐之心,让护院把人抬回沈家偏院。沈清婉让人烧了姜汤,又端来热粥,这柳彦清喝了三碗才缓过劲。他得知救命恩人是沈家长女,挣扎着要行大礼,却被沈清婉拦住:“先生不必多礼,谁还没个难处。”此后半月,沈清婉每天都让人送来三餐,还找了些旧棉衣给他。柳彦清感念她的恩情,便在偏院帮着抄书,闲暇时还教沈家的小丫鬟识字。转眼到了开春,省城要举办科举考试。柳彦清本想放弃,沈清婉却送来十两银子和一套新儒衫:“先生有才学,不该埋没在困境里。这银子你拿去做盘缠,若能考中,也能对得起自己的这般寒窗苦读。”柳彦清接过银子,眼圈通红:“姑娘大恩,彦清无以为报,若有出头之日,必当涌泉相报。”柳彦清不负所望,竟一举考中举人,又在次年京城会试中得中进士,被派回河南任按察司佥事。他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带着厚礼回到三桥庄。此时沈万和正为女儿的婚事犯愁,见柳彦清衣锦归来,又得知他尚未娶妻,便试探着问起他的心意。柳彦清当即表明,此生非沈清婉不娶,当年若不是她施救,自己早已冻毙在马路上。沈清婉得知后又羞又喜,她看中的从不是柳彦清的官职,而是他的品行。不久后,柳彦清在三桥庄办了盛大的婚礼,全城百姓都来围观,都说这是“雪中送炭结良缘”。婚后,柳彦清为官清廉,常拿出俸禄接济穷苦百姓,还在三桥庄建了学堂,让贫家子弟也能读书。后来有人问沈清婉,当初为何敢救一个陌生的乞丐书生。她笑着说:“寒冬里给人一碗热粥、一件棉衣,不过是举手之劳。人在难处时帮一把,或许就能改变他的一生。”而柳彦清也常对人说:“受人之恩不可忘,若有能力,便要把这份善意传下去。” 如今三桥庄的西桥洞上,还刻着“知恩图报”四个字,庄上来往的人见了,都会想起当年那段雪中施救、佳人眷属的佳话。这个故事也成了商丘一带的民间传说,时常提醒着人们:善意不分贫富,恩情无论大小,举手之劳的温暖,往往能开出最动人的花。
逃难书生 明朝万历年间,商丘城东南的三桥庄依涡河而建,庄口三座石拱桥是往来
断代史鉴
2025-09-05 04:56:4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