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洛阳香山寺读到李商隐的诗,尤其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忍不住拍桌子叫好,跟身边人说:“我要是死后能投胎做他儿子,继承他的文采,这辈子就值了”,大家都觉得这是文人之间的彩虹屁,谁也没想到居然一语成谶。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过了三年,李商隐在陕西当县尉时,妻子生了个儿子。他想起白居易当年的话,感慨道:“这该不会是白公转世来吧?”就给儿子取了个小名叫"白老"。这件事在当时文人圈里传开了,大家都说这是文曲星转世,这孩子将来肯定不得了。 可是白老长大后,却让所有人都傻眼了。这孩子从小就不机灵,到了该读书的年纪,还口齿不清,识字读书更是困难。李商隐虽然用心教他,还把白居易的诗集拿给他读,没想到这孩子居然把书页撕了折纸玩。亲戚朋友私下都说闲话:"不是说白乐天转世吗?怎么笨成这样?"李商隐倒是看得很开,说:"傻人有傻福,顺其自然吧。"只有他妻子经常偷偷抹眼泪,觉得对不起白居易当年的期望。 等到李商隐在858年去世后,白老跟着母亲回到太原老家,后来就像普通人一样过了一辈子。倒是乡下有传言,说他老了以后突然能背出白居易的《琵琶行》,也没人听得明白到底是真是假。 五代时期的王仁裕在书里记了一笔:"白李二世缘,文心错投胎",说这是文采传承阴差阳错的故事。 仔细想想,白居易写诗讲究通俗易懂,老太太都能听懂,李商隐却喜欢写得含蓄华丽。两个人文风差这么远,或许正好说明文化传承不是简单复制粘贴的事,还得看时代机缘和个人悟性。白老虽然没那么聪明,反倒让人思考文化传承到底是怎么回事。白居易 晚年李商隐
金庸是受了多大的委屈才写出这么经典的台词
【5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