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朱棣驾崩,太监对内阁杨荣说:“咱们秘不发丧,用锡融成一口大棺材,将陛

趣史小研究 2025-09-08 17:34:23

1424年,朱棣驾崩,太监对内阁杨荣说:“咱们秘不发丧,用锡融成一口大棺材,将陛下的遗体装进去,每日照例进餐、请安,陛下的车帘不要拉开。” 朱棣,明成祖,这哥们儿绝对是猛人。他爹是朱元璋,但他这个皇位不是继承来的,是自己从侄子建文帝手里硬抢过来的,史称“靖难之役”。一个藩王,把在任的皇帝给干翻了,这得是多大的魄力和手段。 朱棣登基后,也是一刻没闲着。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还五次御驾亲征,把蒙古部落揍得满草原乱跑。他的一生,就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真实写照。 然而,英雄终有落幕时。1424年,64岁的朱棣第五次北伐,结果在草原上扑了个空,蒙古的阿鲁台部闻风远遁。找不到对手,朱棣也挺没劲的,只好班师回朝。可就在回来的路上,在榆木川这个地方,这位一辈子没服过软的硬汉,倒下了。 皇帝在行军途中驾崩,这在任何朝代都是天大的事。当时知道这事的,就三个人:内阁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还有贴身太监马云。 这三个人当时估计腿都软了,但脑子却转得飞快。 杨荣第一个反应过来:绝对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也就是“秘不发丧”。 为啥?他脑子里至少有两根弦绷得紧紧的。 第一,外部威胁。 大军还在关外,离北京城远着呢。几十万军队,主心骨突然没了,这消息要是传出去,军心动乱是分分钟的事。你想,军队里还有不少收编的蒙古兵,他们要是知道朱棣死了,会不会当场哗变?更要命的是,屁股后面还跟着蒙古三大部落的探子,他们要是知道明朝皇帝死在草原上,还不立马集结兵力追上来?到时候,明军可能连渣都剩不下。 第二,内部斗争。 朱棣虽然立了长子朱高炽当太子,但这太子当得那叫一个憋屈。他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都不是省油的灯。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跟着朱棣打“靖难之役”时立下汗马功劳,朱棣自己也说过“你哥身体不好,以后这位置是你的”这种画大饼的话。这些年,朱高煦在京城内外培植势力,一直对皇位虎视眈眈。要是让他先知道老爹没了,他百分之百会立刻起兵造反。到时候,一场比“靖难之役”更惨烈的内战就会爆发,天下大乱。 所以,杨荣、金幼孜和马云这三位“危机处理小组”成员,做出了那个大胆到极点的决定。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太监对杨荣说:“咱们秘不发丧,用锡融成一口大棺材……” 说实话,杨荣这哥们儿,真是个狠人。当机立断,不光是脑子快,心脏也得够大。这哪是处理后事,这简直是在拆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的炸弹,还得一边拆一边跟旁边人笑呵呵地说“没事儿,好着呢!一切正常!”这种心理素质和决断力,放到今天,绝对是任何一家世界500强都想抢着要的顶级危机公关专家。 计划定了,但执行起来难于登天。最大的难题是:怎么保存尸体? 就在这节骨眼上,杨荣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下了一道命令:全军将士,把你们身上所有带“锡”的玩意儿,什么锡壶、锡罐、锡杯,统统上交! 军令如山,士兵们虽然一头雾水,但也只能照办。杨荣要这么多锡干嘛?答案就是那句话——“熔锡为椑”, 这里得插一句,咱们现代人可能对锡没什么感觉。但在古代,锡是一种非常好的密封材料。你看现在一些高级的茶叶罐,还有用锡做的,就是因为它气密性好,能防潮防氧化。杨荣他们正是利用了锡的这个特性,把朱棣的遗体放进去,然后把棺材彻底焊死,隔绝空气。这样一来,腐烂的速度就能降到最低。 这操作,真是把古代的材料学应用到了极致。为了保密,事成之后,那几个可怜的工匠还被灭了口。 一切安排妥当后,一出“假戏真做”的大戏就开演了。 朱棣的御驾马车,每天照常行驶在大军中央。整个几十万人的大军,从将军到士兵,没一个人知道,他们每天尽忠的皇帝,其实已经躺在一口冰冷的锡棺里了。 这场堪称史上最大胆的“行为艺术”,持续了整整33天。 在这期间,金幼孜负责稳住大部队,慢慢往回走。而杨荣则带上一个心腹太监,快马加鞭,星夜兼程地冲向北京,去给太子朱高炽报信。 最终,他赶到北京,把惊天噩耗告诉了太子。朱高炽也是个明白人,接到消息后没有慌乱,立刻着手控制京城局势,稳住了蠢蠢欲动的朱高煦等人。等大军回到北京附近,一切准备就绪,才正式公布朱棣的死讯,发丧、迎灵。 因为杨荣这波教科书级别的操作,朱高炽顺利登基,就是后来的明仁宗。一场足以让大明王朝分崩离析的巨大危机,就这么被悄无声息地化解了。 回头看这件事,真的让人感慨万千。 如果没有杨荣的果断,如果他们当时有半点犹豫,让消息泄露出去,明朝的历史很可能就要改写。或许就没有后来的仁宣之治,取而代之的可能又是一场血流成河的内战。 杨荣、金幼孜他们用一口锡棺,为大明朝争取到了最宝贵的稳定和时间。 这种在极端压力下,依然能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最优选择的能力,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最稀缺的品质。

0 阅读:1202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