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知道,目前新加坡人不希望西方落后于中国的,他们整天在呼吁西方要防备中国。

烟雨评社 2025-09-13 09:36:38

有些人不知道,目前新加坡人不希望西方落后于中国的,他们整天在呼吁西方要防备中国。表面上看,新加坡的华人居多,但是这些人经过完全的西化教育后,只是躯壳为华人,内在的思维逻辑早已完全西化了。 表面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骨子里却成了最恐惧中国崛起的国家。 满街中文招牌掩盖了一个冰冷现实:这里的精英阶层思维早已彻底西化,他们拼命呼吁西方"防备中国",甚至警告"西方不能输给中国"。 回溯新加坡的发展历程,自 1965 年独立后,面临着资源匮乏、地缘政治复杂等诸多难题。为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新加坡选择了一条全面西化的道路。 英语被定为官方语言,西式教育体系全面铺开,像曾经东南亚唯一的华文大学,南洋大学,在 1980 年被合并,华语地位一落千丈,降为 “母语课”。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新加坡的教育生态。 如今,40 岁以下的新加坡华人,英语普遍比中文流利。周末去朋友家,就瞧见他六岁的女儿背诵《静夜思》,竟成了 “床前 light,疑是地上 white”。这并非孩子忘本,而是从小学开始,考试重点在莎士比亚,而非李白。 在中小学的历史课本里,东南亚史占比高达 60%,中国史仅占 10%,且内容侧重鸦片战争后的屈辱史,课本里,有关中国的关键词,多是 “苦力”“移民”,鲜少提及 “四大发明” 等辉煌成就。如此课程设置,孩子们很难将黄河长江视作精神故乡。 这样的教育体系,经过几代人的沉淀,深刻影响了新加坡人的思维模式。新一代新加坡人,价值观、政治立场乃至审美取向,都被深度西化。从媒体舆论便能看出端倪,当地媒体时常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对中国的发展成就却选择性忽视,甚至不乏抹黑之声。 从地缘政治与国家利益层面看,新加坡作为城市国家,“大国平衡” 是其生存哲学。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这一平衡愈发难以维系。新加坡最担忧的,是自身被边缘化。 一旦中国完全主导亚洲,这个弹丸之地在国际舞台的重要性将大打折扣;反之,中美在亚太保持均势,新加坡便能继续充当 “中间人”,左右逢源。 2025 年 8 月中旬,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问澳大利亚时,发表演讲强调 “印太地区需要平衡的力量格局”,呼吁西方国家 “继续维持在该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话里话外,鼓励西方制衡中国的意图明显。 更早之前,7 月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与美国防部长会晤,表态支持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赞同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这些言论,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谨慎态度形成鲜明反差。 在经济领域,新加坡与西方联系紧密。2025 年上半年,新加坡对美国出口暴涨 29.7%,自贸伙伴贸易额在总贸易中占大头。 但同时,中国也是新加坡重要的贸易伙伴,2024 年中新贸易额突破 1500 亿美元,远超新美贸易额,这使得新加坡在中美间小心翼翼地走钢丝,玩起 “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 的平衡术。 例如,在芯片问题上,新加坡一边参与美国主导的 “芯片联盟”,限制中国获取高端技术;一边又默许中国企业通过新加坡转口贸易,甚至在 2025 年 6 月还爆出 AI 芯片走私案,三名新加坡人涉嫌帮中国公司绕开美国禁令。 军事层面,新加坡与西方互动频繁。新加坡空军定期与美国、澳大利亚举行联合演习,军队还依据早年的 “星光计划” 在台湾地区训练。不过,新加坡也未与中国断绝防务交流,两国海军不时开展联合演练,典型的两面下注,尽显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与精明。 新加坡华人虽拥有华人躯壳,但思维逻辑已然西化,这背后是教育体系变革、地缘政治考量、国家利益权衡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在未来的中美博弈中,新加坡大概率会延续 “两边下注” 策略,继续在东西方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这一现象,也为我们理解国际关系中的复杂态势,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新加坡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近年开始推华文教育和文化活动,想唤醒年轻人的“华人意识”,但在西化教育和全球化的冲击下,这种努力能有多大效果还真不好说。 信源:联合早报日本授予李显龙资政旭日大绶章

0 阅读:98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