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乌克兰称袭击了俄罗斯波罗的海最大石油装运港,普里莫尔斯克港。 普里莫尔斯克港可不是普通的码头。它是俄罗斯波罗的海输油管道的终点站,每年要把 6000 万吨原油装上油轮运往世界各地。这些黑色原油换算成现金,就是俄罗斯每年 150 亿美元的收入。对现在还在顿巴斯前线耗着的俄罗斯来说,这笔钱就是维持武器供应、保障士兵补给的 “血源”。 这次无人机正好砸在了要害上,一艘停靠的油轮当场燃起大火,负责输送原油的关键泵站也在爆炸中垮了。港口管理方没办法,只能紧急叫停所有装运作业,整个港口一下子就停摆了。 乌克兰没打算只盯着这一个目标。就在普里莫尔斯克港被炸的同时,另一批无人机又扑向了俄罗斯的乌斯季卢加港。那地方也是俄罗斯向欧洲出口能源的重要节点,好几个给港口输油的泵站都被击中。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乌克兰就是想一次性掐断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能源输送线。这种打法其实早有先例,2024 年 8 月的时候,乌克兰就用类似的无人机战术袭击过克里米亚的高加索港,当时还击沉了一艘装着 30 辆油罐车的渡轮,让俄罗斯的燃油出口断了好几周。 俄罗斯的防空系统这次算是彻底掉了链子。就在几个月前,俄国防部还在媒体上炫耀,说自己曾在三小时内击落过 112 架乌克兰无人机,拦截效率有多高。可真到了保护经济命脉的时候,这套系统却没扛住。 其实普里莫尔斯克港的防御漏洞早有迹象,今年 5 月的时候,北约军舰就曾试图在芬兰湾拦截一艘开往该港的油轮,最后还是俄军出动苏 - 35 战斗机,用火控雷达对着北约舰艇照了半天,才把对方逼走。那次事件明明已经提醒了俄军这里的防御有多关键,可他们还是没把反无人机的措施做到位。 这里面少不了西方的影子。乌克兰自己根本造不出这么多能精准打击港口的高性能无人机。2023 年 6 月,美国国防部就公开承认过,给乌克兰送过无人机弹药。虽然华盛顿嘴上一直说 “不支持攻击俄罗斯本土”,但这些武器最后还是出现在了普里莫尔斯克港的上空。 更值得琢磨的是 2024 年塞瓦斯托波尔的袭击事件,当时美军的 “全球鹰” 侦察机在袭击前就一直在黑海上空盘旋,俄罗斯外交部当时就直接说美国是幕后推手。这次波罗的海的行动,很难说没有类似的情报或者技术支持。 港口一瘫痪,连锁反应马上就来了。普里莫尔斯克港每天的原油吞吐量大概是 16 万吨,按现在的国际油价算,每停运一天,俄罗斯就少赚约 4100 万美元的现金流。这还没算上后续修泵站、补管道的钱。 能源市场对这种事最敏感,2024 年袭击高加索港之后,全球燃料油价格就波动了 7%,这次打击的规模比上次还大,影响只会更严重。欧洲的炼油厂已经开始慌了,他们要么得重新规划原油运输路线,要么就得赶紧找其他供应源,不然生产都要受影响。 俄罗斯肯定不会就这么算了。克里姆林宫向来有报复的习惯,2024 年 6 月塞瓦斯托波尔遇袭后,俄军没过多久就炸了乌克兰哈尔科夫市的基础设施,让当地断水断电好几天。这次被戳中了能源命脉,莫斯科的反击大概率会更猛。 俄国防部已经放话了,会对乌克兰的 “挑衅行为” 做出回应。顿巴斯前线的炮火可能会因此升级,乌克兰的电力站、火车站这些关键设施,说不定都会成为报复的目标。 乌克兰选在这个时候动手,也有自己的小算盘。顿巴斯前线陷入僵局已经好几个月了,乌军一直没找到打破局面的办法。攻击俄罗斯的经济软肋,一方面能削弱对方的战争潜力,让俄军前线的补给更紧张;另一方面也是想给西方看,证明自己还有作战能力,好继续拿到援助。 毕竟西方的支持不是白给的,得有实实在在的战果才行。可这种深入俄罗斯本土、攻击民用能源设施的行为风险太大,搞不好就会让冲突彻底失控,把更多国家卷进来。 现在普里莫尔斯克港的大火虽然已经灭了,但留下的烂摊子没那么好收拾。港口工人清理残骸的时候发现,灭火用的泡沫和泄漏的原油混在一起,变成了一种黏糊糊的乳状液。 这种东西特别难处理,光清理干净可能就要好几个月。受损的泵站和输油管道也不是说修就能修的,得重新换设备、铺管道,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恐怕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打折扣。 这场被乌克兰叫做 “精准手术刀” 的行动,到底是妙招还是昏招,现在还说不准。乌克兰确实戳到了俄罗斯的痛处,但也把自己推到了更危险的境地。 国际关系的天平也因为这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西方国家的态度明显变得更谨慎了 —— 他们既想接着支持乌克兰,又怕真的跟俄罗斯发生直接冲突,到时候收不了场。 战争已经从顿巴斯的战壕里,延伸到了海上的能源港口;从单纯的军事对抗,变成了对经济命脉的打击。接下来局势会往哪走,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很清楚:这场冲突的代价,还在不断扩大。
就在刚刚印度突然宣布9月11日,印度阿达尼集团突然扔出一颗“重磅炸弹”:旗下
【10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