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手下不是没有能人,谋士刘玄初告诉吴三桂,不要杀永历帝,吴三桂不听,跑到缅甸

历史趣闻社 2025-09-13 19:55:20

吴三桂手下不是没有能人,谋士刘玄初告诉吴三桂,不要杀永历帝,吴三桂不听,跑到缅甸把永历帝杀了。刘玄初又告诉吴三桂,不要主动要求撤藩,康熙同意怎么办?吴三桂不听,康熙一看奏折同意了,吴三桂直接麻了。 那时候吴三桂在云南当平西王,说是藩王,其实跟土皇帝没两样——军队归他管,赋税归他收,连地方官都得看他脸色。刘玄初是他手里最靠谱的谋士,这人早年跟着张献忠打过仗,后来投了吴三桂,肚子里装的全是计谋,平时吴三桂拿不定主意的事,多半要找他商量。可偏偏在两件最关键的事上,吴三桂把他的话当耳旁风。 先说杀永历帝那回。永历帝是南明最后一个皇帝,躲在缅甸苟延残喘,手里早没了实权。刘玄初劝吴三桂:“这人留着有用,万一朝廷将来对咱们不利,咱们还能打着‘复明’的旗号笼络人心。你把他杀了,就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那些还念着明朝的人,再也不会信你了。”吴三桂哪听得进去?他觉得自己帮清朝打了这么多年仗,杀了永历帝正好向朝廷表忠心,说不定还能让康熙更信任他。于是他亲自带兵跑到缅甸,把永历帝从缅甸王手里要了过来,直接在昆明绞死了。这事一传开,云南好些原本归顺他的土司都变了脸色,有几个甚至偷偷派人去京城表忠心,刘玄初听说后,坐在屋里叹着气说:“这步棋走错,将来怕是要栽大跟头。” 果不其然,没几年朝廷就开始议论削藩的事。吴三桂那时候心里也犯嘀咕,他觉得自己在云南根基深,康熙刚登基没几年,年纪轻,肯定不敢动他。他想了个“以退为进”的法子——主动上奏折要求撤藩,想着康熙肯定会假意挽留,到时候他再顺坡下驴,既显得自己懂事,又能巩固地位。 这事他又找刘玄初商量,刘玄初一听就急了:“王爷你疯了?朝廷早就想削藩,只是没找到由头。你主动提撤藩,万一皇上真同意了,你怎么办?到时候兵权交也不是,不交也不是,这不等于把刀递到别人手里吗?”吴三桂拍着桌子笑:“先生太多虑了,我在云南经营这么多年,皇上心里有数,他不敢真让我撤。”刘玄初还想再劝,吴三桂却摆摆手,让人把奏折递了上去。 结果奏折送到京城,康熙召集大臣开会,有人说吴三桂势力太大,撤藩容易逼反他,不如缓一缓;还有人说藩王拥兵自重,早晚是祸患,必须撤。康熙年纪虽轻,却比谁都明白——吴三桂这种藩王,留着就是定时炸弹。他一拍龙椅:“撤!他要撤,朕就准他撤,要是他敢反,朕就派兵平了他!”圣旨很快传到云南,吴三桂拿着圣旨,手都开始抖,嘴里不停念叨:“他怎么真同意了?他怎么敢同意?”这时候他才想起刘玄初的话,赶紧让人把刘玄初请来,可话到嘴边,也只剩一句“先生当初说得对”。 刘玄初看着他慌乱的样子,也没再多说抱怨的话,只赶紧出主意:“现在没别的办法,只能赶紧准备起兵。咱们得尽快联系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三个藩王一起反,朝廷一时半会儿也招架不住。再派人去拉拢那些不满朝廷的土司和旧臣,还有当年明朝的老部下,咱们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总能聚起人来。” 可吴三桂这时候又犯了老毛病——犹豫。他一会儿觉得自己兵力够强,不用急着联合别人;一会儿又怕起兵太早,落个“反贼”的名声。就这么拖了几个月,尚可喜那边先被朝廷撤了藩,耿精忠也开始动摇,吴三桂这才慌了神,仓促在云南起兵。 起兵初期,吴三桂靠着多年的兵力积累,确实打了不少胜仗,一路打到湖南。可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他当年杀了永历帝,“复明”的旗号根本没人信;那些原本想投靠他的人,一看他没个明确的目标,也都按兵不动。刘玄初劝他赶紧立一个明朝宗室当皇帝,收拢人心,可吴三桂心里早就想自己当皇帝,又一次拒绝了刘玄初的建议。 没过多久,康熙调兵遣将,派了图海、周培公这些能臣猛将过来,吴三桂的军队渐渐扛不住了。刘玄初看着局势一天天坏下去,急得吐了血,没过多久就病逝了。没了刘玄初的谋划,吴三桂更是没了章法,后来在衡州匆匆称帝,没几个月就病死了。他一死,叛军群龙无首,很快就被朝廷平定了。 有人说,吴三桂这辈子,手里握着一手好牌,却因为两次不听刘玄初的劝,把牌打得稀烂。要是他当初不杀永历帝,不主动提撤藩,或许结局会不一样。可世上没有后悔药,他的故事也成了后世的一个教训——再厉害的人,要是听不进良言,终究走不长远。 据《清史稿·吴三桂传》及《明季南略》相关记载整理,民间亦有相关传说流传,警示后人当虚心纳谏,勿因骄纵失全局。

0 阅读:0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