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油取代猪油!中国人吃了上千年的猪油,是怎么从餐桌上消失的? 猪油在中国饮食史上

古往奇趣角 2025-09-15 10:42:22

豆油取代猪油!中国人吃了上千年的猪油,是怎么从餐桌上消失的? 猪油在中国饮食史上根深蒂固,从西周时期开始就作为主要烹饪脂肪,几千年里百姓常用猪膘炼油,拌饭或炒菜。20世纪中叶,猪油还是家庭常备,农村和城市都靠生猪供应炼制。但从1990年代起,植物油逐渐取代它,特别是大豆油成为主流选择。 这个转变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有关。1979到1999年,人均植物油消费量涨了440%,收入提高让人们买得起更多油品。传统猪油生产依赖生猪养殖,成本受猪价影响波动大,一公斤猪油卖价常在五元左右,而进口大豆油只需三元,产量高、出油率18%,储存期长,不易变质。美国农业企业如嘉吉和邦吉抓住机会,1992年中美元首农业协定后,在中国沿海建榨油厂,加工从美国农场运来的大豆。 健康宣传起到关键推力。基斯的七国研究结论传入中国,媒体报道饱和脂肪如猪油增加心血管风险。1995年左右,报纸和电视节目普及这些知识,专家解释猪油饱和酸含量高,可能导致血脂升高。消费者开始转向植物油,认为不饱和脂肪更安全。大豆油标签标明健康益处,超市货架上占据主导,销量从1990年代初的低位升到1998年全国猪油产量的四倍反超。 市场竞争加剧猪油衰退。猪油供应链短,小作坊和老油坊难抗价格战,许多关门转行。全国猪油产量从高峰跌到六成,大豆油凭借进口优势占领市场。中国大豆种植面积有限,只能靠海外补充需求,美国供应占大头。宣传和经济因素结合,让猪油从日常必需变成偶尔使用,植物油如玉米油和花生油也跟进,但大豆油主导地位最稳。 进入21世纪,中国大豆进口量猛增,2000年达到1040万吨,2020年突破1亿吨,美国一度占一半份额,主要用于饲料和食用油加工。这依赖源于国内产量不足一成,东北等地种植有限,海运船队从巴西和美国运来豆子。嘉吉等公司在芝加哥总部计算利润,从中国市场获益数十亿美元。但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对美大豆加25%关税,转向巴西采购,影响美国农民出口,全球油籽贸易格局调整。 猪油如今退居边缘,只在传统菜如北京炸酱面中出现,大豆油稳占超市首位。中国食用油格局反映全球营养趋势,基斯遗产延续,尽管饱和脂肪争议未休。贸易战显示依赖风险,中国推动本土大豆种植,但进口仍主导。 猪油消失不是单一事件,而是经济、健康宣传和国际贸易合力结果。中国饮食从动物脂肪转向植物油,反映现代化进程,但也带来供应链脆弱性。回顾这段变化,能看到市场力量如何重塑日常习惯。

0 阅读:0
古往奇趣角

古往奇趣角

奇趣视角,发现历史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