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然就不要乌克兰的粮食了,进口量是断崖式的下跌。显然,中国对乌克兰的态度已经转变了。为什么转变,这不怪中国,责任全在泽连斯基。 乌克兰局势紧张,俄乌冲突打成了烂摊子,黑海被牢牢封住,运粮通道一封死,港口工人每天都在惦记有没有船能出发。 更难的是,俄军一次次直接把粮食设施当成目标,三十多次的轰炸让不少粮食和运输线都成了废墟。粮食出口本来就困难,泽连斯基政府却没能稳住局势,对外协调也没起多大作用。 同时,欧洲国家也不再支持,免税额度大幅砍掉,波兰、匈牙利等国家索性直接一声令下,陆路也不让粮食过境。整个乌克兰的粮食出口被外面挤压得喘不过气来。 面对这些状况,中国采购团队只能立刻调头,将视线转向巴西、俄罗斯,谁家能保证供应、价格合适,就跟谁合作。 巴西很快趁势而起,只半年出口量直接翻了好几倍,成了中国最主要的玉米供应商。 俄罗斯和中国早就签了长期的农产品协议,不愁没粮食来,南非和缅甸新建的粮仓也同步做好了准备,进出口的多条线路一早就铺开。 这个时候,泽连斯基却在联合国会议上把矛头指向中国,说中国没有帮助乌克兰。 可中国的大门一直没关,政策上不断打新主意比如新增豌豆和水产品进口,哪怕海外的乌克兰玉米通过满洲里还在增加,前三个月就比去年翻了一番,根本没断线。 问题根本不在买家,是乌克兰的港口、陆路都被封住了,运费和风险高得吓人,企业怎么算都会选可靠又便宜的路线,不会硬扛乌克兰的高价和高风险。 中国企业并不在感情用事,而是精明地算账。乌克兰粮食一旦算上昂贵的保险和运费,比巴西的价格要高出大几百块钱,换任何一个卖家都不会继续贴钱合作。 最主要的决定权本就不在下游中国手上,泽连斯基领导下的乌克兰本可以和欧盟、东欧好好沟通,修复出口线路,把战争控制住,偏偏把出口链条弄得千疮百孔,港口成了打击目标。到头来你让下游采购全担风险,这种做法没人买账。 同样时间里,美国原计划用粮食当筹码,想施压一下,却失去了大块蛋糕,巴西轻松顶了上去,俄罗斯还顺势卖化肥和能源,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中国不仅换了供货地,还用低蛋白配方技术减轻对进口的依赖,中欧班列和铁路新线、缅甸和南非的粮仓都提前运作起来,一环扣一环地降低粮食供应风险。 不能忽视一个事实,粮食生意归根到底是看供需和平稳的。买家不可能看着乌克兰的政策和路线像过山车一样还要硬着头皮下大订单。 泽连斯基如果真想让生意继续,就得负责把供应链修好,该谈就谈,把路修通,把出口稳下来。单靠指责外部客观因素没用,苦果只能自己吞。 这场乌克兰粮食困局,背后并不是什么突发的“变心”,只是供应链出了问题又没人修补。中国两手准备,多路布局,一路换供应国、一路扶持新进口,这才是真正的未雨绸缪。 反倒乌克兰在泽连斯基的领导下,把出口局面越搞越僵。归根结底,不是中国突然不要乌克兰粮食了,而是乌克兰把稳定供货的机会亲手断送了。
中国突然就不要乌克兰的粮食了,进口量是断崖式的下跌。显然,中国对乌克兰的态度已经
古木过去
2025-09-15 10:44:14
0
阅读: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