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马德里会谈首日结束,中方后到先走,美方霸占场地开“小会”
据多家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4日,中美贸易代表在西班牙马德里开始举行今年的第四轮经贸会谈。截至当地时间晚上22点多,也就是北京时间15日凌晨5点左右,首日会谈已经全部结束,15日,双方还将继续进行谈判。 选择马德里作为会谈地点体现了双方对中立谈判环境的共同需求。继瑞士日内瓦、英国伦敦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经贸交流之后,中美于今年开展了第四次高层经贸磋商。此次磋商延续此前交流态势,持续为双边经贸关系发展注入动力。 会谈开始前的氛围并不轻松。美方在会谈前突然宣布将一批中国企业和机构列入所谓“实体清单”,直接限制它们获取美国的技术和产品。 这种操作显然不是巧合,带着明显的“施压前置”意图,试图通过打压中国企业来获取谈判优势。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霸凌行为,中方没有沉默,而是在数小时内就宣布了对美国相关芯片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同时对其集成电路领域的歧视性措施发起反调查。 这些迅速而有力的回应,展现了中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决心和能力。中方的反制措施并非情绪化的反映,而是基于事实和法律依据的正当行为。 这种“你有压力手段,我也有反制工具”的策略,明确传递出中方不再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出牌、重新定义游戏规则的信号。 晚上八点左右,美方媒体官员出面宣布首日会谈结束,随后中方代表下楼离开,而美方代表则继续留在会场。 这些细节传递出丰富的信息:中方代表后到先走,显示出中方在谈判中的自信和从容;而美方留在会场开“小会”的举动,则从侧面反映出美方内部的协调可能存在问题,或者需要更多时间来消化谈判内容并调整策略。 从谈判议题来看,双方围绕关税、科技管制和短视频平台命运等话题展开了交锋。美方妄图敦促中方摒弃部分出口限制举措,停止从特定国家采购石油,且协同应对某些危机,其无端干涉之举,尽显霸权思维。 中方则要求美方取消加征的关税,放松高科技出口管制,停止无理打压中国企业。这些议题反映了双方的核心关切,也凸显了中美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中美经贸关系虽然紧张,但双方都表现出继续对话的意愿。尽管首日会谈举步维艰,但双方仍达成共识,决定次日延续谈判进程。部分团队成员更是不辞辛劳,留在会场开展细致的技术性讨论,展现出积极推进的态度。 这种“谈而不破”的局面,说明中美两国都认识到完全脱钩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保持沟通渠道畅通符合两国根本利益。 面对中美经贸摩擦,中方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和战术灵活性。中方坚持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国际交往原则,对于美方的霸凌行为,中方有足够的反制手段和决心,但同时也不会关闭对话大门。 这种既坚定又理性的态度,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为解决中美经贸分歧提供了现实路径。 马德里会谈首日的情况表明,中美经贸关系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双方都有通过谈判解决分歧的动力,但在核心利益上都不轻易让步。 这种博弈格局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只要双方保持对话,秉持平等互利的精神,就能找到共存共荣之道。世界经济复苏需要稳定健康的中美关系,这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纵观此次马德里会谈,中方展现出的自信、从容和坚定态度,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日益成熟和自信。 中国不再是被动应对他国议题,而是主动设置议程、把握节奏。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经贸领域,也是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一个缩影。
素材来源:中美在西班牙马德里开始举行会谈 2025-09-15 00:00·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