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报道,俄罗斯用易货贸易换取中国产品,以避免西方制裁。通过两个贸易渠道发现的一笔交易中,中国制造的汽车被用来交换俄罗斯小麦。 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堪称空前。自俄罗斯合并克里米亚及俄乌战事爆发以来,美欧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项目已经覆盖了金融、能源和科技等多个关键领域。 在诸多制裁手段里,尤为严苛的当属将俄罗斯银行逐出国际支付系统。此举措不啻于切断俄罗斯与全球金融体系间的主要连接纽带,影响深远。 随后,西方对中国金融机构发出警告,勒令其不得为俄罗斯军事行动提供支持。此举令中国银行业者顾虑被列入制裁名单,对处理来自俄罗斯的资金业务多有忌惮。 这一系列动作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结算设置了巨大障碍,但贸易的实际需求依然存在,于是易货贸易这种古老的方式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 俄罗斯经济部门显然预见到了企业的需求,他们较早前就发布了指导文件,详细说明企业如何通过这种不涉及货币支付的交易方式来规避制裁。 该指南甚至建议为物物交换设立专门的交易平台,并明确指出易货贸易可以让企业在不依赖国际交易系统的情况下,继续与外国企业交换商品和服务,从而免受制裁的限制。 这些易货贸易展现出了相当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例如在一笔典型的用小麦交换汽车的交易中,中方合作伙伴在中国境内用人民币购买汽车,而俄方合作伙伴则在俄罗斯用卢布购买小麦,随后双方再进行实物交换。 这种方式巧妙地规避了直接的资金跨境流动,降低了两国企业面临的风险。此类交易模式亦在其他商品品类中得以应用。譬如,以亚麻籽换取中国的家电与建材,以金属兑换机械等,展现出多元且灵活的商品交换态势。这些案例表明,易货模式正在多个行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 当然,这种贸易方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由于缺乏透明度,很难准确评估易货贸易在俄罗斯整体外贸中的规模。 俄罗斯海关认可与不同国家间存在各类物资交换。不过,其同时指出,此类交易于整体外贸合同里所占的比重依旧微乎其微。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贸易方式的变化也反映在中俄贸易结构的优化上。最新的贸易数据显示,中俄双边贸易额虽然表面有所波动,但内部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传统能源进口占比下降,而机电产品、农产品等非能源贸易占比上升。特别是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增长显著,这些变化表明,中俄贸易正在向更加多元化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易货贸易的复兴,可以说是西方制裁压力下的一种无奈之举,但也是两国企业展现出的韧性创新。它不仅解决了眼前的支付难题,还为未来两国贸易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这种古老的贸易方式可能会在更多国家间得到应用,成为规避美元主导金融体系的一种替代方案。
中国突然就不要乌克兰的粮食了,进口量是断崖式的下跌,显然,中国对乌克兰的态度已经
【5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