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新加坡这国家,面积是真小,跟咱们国内一些大城市的一个区比,都大不了多少。 1965年那时候它刚独立,一没资源二没家底,难到啥程度? 老百姓喝的水、吃的粮食,都得靠从周边国家进口,自己根本没法自给自足。 那时候李光耀是新加坡的领导人,看着国家这光景,心里急啊,得赶紧找条能活下去,还能发展起来的路。 琢磨来琢磨去,他觉得跟西方走近点,尤其是和美国搞好关系,是条实在的路子,这样既能拿到经济上的支持,让工厂能开起来,生意能做起来,还能有军事上的保障,毕竟小国在复杂的环境里,安全是第一要紧的。 所以后来大家说新加坡“亲美”,不是没原因的,都是当年为了过日子逼出来的选择。 再说说文化和教育上的变化,这事儿老辈人可能还有印象。 以前新加坡有所南洋大学,专门用汉语教学,不少华人子弟都在那儿读书。 可到了1969年,这所大学就关闭了。 现在再去新加坡看看,所有的大学全是用英文上课,街上的年轻人平时聊天、工作,也大多说英语,反倒是华语,成了老一辈人凑在一起拉家常才会用的语言。 这可不是年轻人自己不想说华语,是国家政策往这方面引的,就是想跟国际接轨,让年轻人学好英语,以后不管是去欧美读书,还是到全球其他地方做买卖、找工作,都能更方便,不至于因为语言卡壳。 不过在新加坡的华人圈子里,还有些情况可能跟大家想的不一样。 有位新加坡华人就曾说出实情,说在当地的华人里,不少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 咱们很多人可能都有个误区,觉得新加坡 70% 的人口都是华人,到了那儿华人肯定是最受欢迎的,可事实恰恰相反。 这背后其实也和新加坡的社会定位有关,它一直强调是多元种族社会,讲究各个族群平等相处,不会特意突出华人的特殊地位,时间长了,当地华人更看重的是自己 “新加坡人” 的身份,对中国的关注自然就没那么多了。 李显龙跟他父亲李光耀一样,都特别清楚新加坡的处境,作为一个小国,夹在大国之间,不能认死理,得灵活应变。 有时候会跟美国走得近一些,有时候也会和中国保持友好往来,说到底就一个原则:不轻易得罪厉害的国家,先把自己的安全保住,再把经济发展好。 毕竟小国经不起折腾,一步走错了,可能影响好几年的日子。 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也都能尊重新加坡的这些选择。 毕竟语言怎么教、国家跟谁走近,都是人家自己的内政,只要不碰咱们的底线,不做损害中国利益的事儿,两国之间就能和平相处。 实际上这些年,中新两国一直没断了往来,不光有生意上的合作,你卖我点东西,我给你提供点帮助,还有不少新加坡人来中国工作、学习,咱们这边也有不少人去新加坡看看,这种互相走动的情谊,一直都在。 回头想想新加坡这些年的路,是真不容易。 国家小,手里没多少资源,周围的环境又复杂,每一步决策都得反复琢磨,生怕出岔子。 他们的领导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其实就是“怎么对国家好就怎么做”,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情怀,也不固执于老传统,凡事都从实际出发。 就像当年决定用英文教学,可能有人不理解,但从长远看,确实帮新加坡的年轻人打开了更宽的路,也让国家跟国际社会联系得更紧。 其实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过日子都有自己的难处,也都得根据自己的情况选路子。 新加坡选的这条路,是他们一代代人琢磨出来的,适合他们自己的情况,咱们能理解,也能尊重。 最重要的是,两国之间能一直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管以后国际上的风向怎么变,都能找到一起合作的地方,一起往更好的方向走。 毕竟互相帮忙、和平相处,才是对大家都好的事儿。
一到关键性问题上,新加坡的底色就完全暴露出来了!9月20日,根据岛内媒体报道,新
【134评论】【6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