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刘文辉穷途末路之际,刘湘手下留情,传话说:“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总是一家人吗。我让幺爸保留部分军队,西康建省后当主席。” 刘文辉与刘湘是四川大邑人,血缘亲近的堂叔侄。起初,刘湘与刘文辉在四川军阀混战的混乱局势中互相扶持,被称作 “川军二刘”。 但随着时间推移,熊克武、刘存厚、杨森等四川老牌实力派人物,在混战中衰败失势,“川军二刘”成为四川最具实力的两个军阀,彼此之间的矛盾也随之显现出来。 1931年发生的一件事,成为二刘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当时,刘文辉花费二百万大洋,从国外军火商购买了一批武器,计划从上海运到成都。可当运输军火的船只经过万县港时,却被刘湘手下的师长王陵基扣了下来。 刘文辉自赶到重庆与刘湘谈判,希望对方能顾及叔侄情谊,归还这批军火。但刘湘表面客气,但就是不松口。 刘文辉回去后展开报复,花重金收买刘湘麾下的军官,命令驻守江津的部队切断重庆的粮道,让刘湘控制的地区陷入粮食短缺的困境。此外,刘文辉的五哥刘文彩还派遣刺客前往重庆,想要除掉刘湘。 从兵力方面来看,刘文辉兵力更多,但邓锡侯、田颂尧、杨森、李家钰、罗泽洲、刘存厚等四川军阀,却都支持刘湘。 本来,邓锡侯、田颂尧和刘文辉是合作关系,因为大家同属 “保定系”,一起驻守成都。 但刘文辉随着实力增强,开始对这两位盟友下手,试图吞并他们的部队。 1931年春,刘文辉引诱田颂尧手下的副旅长寇澄清率部倒戈。与此同时,刘文辉还花费大量钱财收买邓锡侯麾下的军官。这些举动让邓锡侯、田颂尧对刘文辉恨之入骨,于是两人倒向刘湘。 1932年10月,驻守武胜的罗泽洲在刘湘的指示下,率先向驻守南充的刘文辉部发起进攻,打响了“二刘大战”的第一枪。 刘湘随后任命唐式遵为东路军总指挥、潘文华为南路军总指挥、王缵绪为北路军总指挥,兵分三路向刘文辉发起进攻。刘文辉也迅速部署防线,在防区内构建了五层防线进行抵抗。 与此同时,刘文辉的部队在成都与田颂尧的部队爆发了巷战,这场战斗被称为 “省门之战”。 经过几番拉锯战,田颂尧的部队渐渐支撑不住。在邓锡侯的调解下,双方暂时停止战斗。此时,刘文辉急于与刘湘决战,便请邓锡侯帮忙守卫成都。 “省门之战”结束后,刘文辉马不停蹄地赶到眉山,在那里设立司令部,计划在荣县、威远一带与刘湘展开决战。 12月,决战全面打响。刘文辉一开始就发动猛烈进攻,向刘湘部队发起冲击。双方在这里集结了近十万兵力,展开了殊死战斗。激战十余天后,双方死伤上万人,刘湘军渐渐不支。 为了扭转不利局势,刘湘紧急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发电报给邓锡侯、田颂尧,请求他们迅速出兵,抄袭刘文辉的后路;二是,加快对刘文辉部将的收买和分化。 这两招果然起到了作用,邓锡侯、田颂尧立刻出兵,威胁刘文辉的后方。与此同时,刘文辉麾下的旅长陈鸣谦在阵前倒戈。 局势很快反转,刘文辉的优势消失,无奈之下,只好同意刘湘的求和请求。 刘文辉与刘湘停战后,立刻调转方向,对付之前抄袭自己后路的邓锡侯、田颂尧两部 1933年 5 月,刘文辉突然率领军队攻入邓锡侯的防地温江,两军在郫县、灌县一带展开激战。邓锡侯的部队退守毗河,等待援军。 刘文辉原本以为凭借兵力优势,能快速打败邓锡侯的部队,可实际情况却与预期相反。他的部队大多是通过 “挖墙脚” 的方式收编来的,虽然人数不少,但内部凝聚力很差。这使得刘文辉的部队在毗河边驻扎了一个多月,始终无法突破对方的防线。 刘、邓两军长期对峙,给了刘湘可乘之机。刘湘、邓锡侯等人在乐至召开 “安川会议”,决定联合起来向刘文辉发起反攻。 6月,刘湘军向西进军,田颂尧也从川北抽调兵力进攻刘文辉。邓锡侯也趁机从毗河反攻,与刘湘夹击成都。 刘文辉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疲于应对,被迫撤出成都,退守岷江防线。 8月,岷江防线被联军突破,刘文辉退守雅安,依靠雅河进行防御。联军将雅安紧紧包围,刘文辉难以支撑,只好再次向西康方向撤退。 刘文辉的手下大都不愿去西康,师长冷寅东、夏首勋、张志和等人纷纷离开,刘文辉最终只带着二万多残兵退守汉源。 此时的刘文辉,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刘湘打败刘文辉后,已经达到了削弱对手的目的。他考虑到四川军阀内部的平衡,也顾及叔侄之间的情谊,再加上刘文辉的大哥刘升廷从中调解,于是下令停止进攻,并把雅安、荥经、天全、芦山、宝兴、名山、洪雅等县划给刘文辉作为防地。 就这样,刘文辉得以返回雅安驻守,他和刘湘这对叔侄,经过这番厮杀,后来竟然和好如初,再未发生冲突。
1933年,刘文辉穷途末路之际,刘湘手下留情,传话说:“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总是
绝世剑王
2025-09-21 15:51:40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