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前,对陈平说:“你带着周勃去把樊哙给我杀了,首级拿来给我看。”陈平吓得脸色发白,他不是害怕杀人,而是知道这一刀砍下去,不止砍的是樊哙,也可能是他自己。 樊哙绝非等闲之辈,作为西汉的开国功臣,他的地位举足轻重。樊哙与刘邦是沛县同乡,自打刘邦在当地起兵反秦,便始终追随左右,从未动摇。 当年鸿门宴上,项羽设下死局,刘邦身陷险境,正是樊哙手持铁盾,不顾一切闯入营帐,对着项羽怒目圆睁,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为刘邦解了围。 而且,樊哙与皇室还有一层特殊的亲缘纽带,他娶了吕后的妹妹吕媭,论辈分还是刘邦的连襟。 这些年里,樊哙南征北战,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在军中更是积攒了极高的威望。这样一个功勋卓著、身份特殊且手握兵权的人,刘邦为何会突然决意要除掉他呢? 这一切,还得从刘邦晚年动荡的宫廷局势说起。随着刘邦年纪渐长,皇后吕后的权势也在悄悄扩张。 吕后本就性格强势,眼见刘邦身体日渐衰弱,便开始更多地插手朝政,暗中扶持吕氏家族的势力。朝堂之上,吕氏一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让刘邦内心充满了不安。 那时,刘邦格外宠爱戚夫人,对戚夫人生下的儿子赵王如意更是疼爱有加,甚至动了废掉太子刘盈(吕后之子)、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 可这个想法刚一提出,就遭到了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对,其中以周昌的态度最为坚决。 周昌性格耿直,说话虽有些口吃,立场却毫不动摇,他在朝堂上直言:“ 臣虽说不好话,但臣认定这事绝不可行!陛下即便想废太子,臣也绝不遵旨!” 吕后得知此事后,对周昌感激万分。刘邦见大臣们反对声如此强烈,再加上太子刘盈的势力已渐渐稳固,最终只能无奈放弃改立太子的打算。 可经此一事,吕后与戚夫人之间的矛盾彻底摆上了台面,已然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刘邦心里跟明镜似的,自己一旦离世,以吕后的性子,戚夫人母子恐怕很难保住性命。而樊哙作为吕后的妹夫,又手握重兵,无疑会成为吕后最得力的帮手。 就在这时,一件事的发生,点燃了刘邦对樊哙的杀心。燕王卢绾起兵反叛,刘邦任命樊哙以相国的身份领兵平叛。可樊哙刚率军出征,就有人向刘邦进谗言,声称樊哙早就和吕后串通好了,等刘邦驾崩后,就会带兵回来诛杀戚夫人和赵王如意。 本就对吕后势力扩张忧心忡忡的刘邦,听到这番话后勃然大怒。在他看来,若樊哙真与吕后勾结,那戚夫人母子的性命将危在旦夕,甚至西汉的江山都可能落入吕氏手中。 于是,刘邦下定决心,要在自己离世前,除掉樊哙这个心腹大患。 刘邦找来陈平商议此事,陈平何等精明,一听到刘邦的计划,立刻在心里盘算起来。他明白,刘邦此时已是病急乱投医,先不说樊哙是否真有谋反之心,单看刘邦如今的身体状况,随时都可能驾崩。一旦刘邦去世,吕后必然会掌控朝政,要是自己真的杀了樊哙,吕后绝对不会放过他。可刘邦的命令又不能违抗,这让陈平陷入了两难境地。 思索了许久,陈平终于想出了一个折中办法。他找到周勃,跟他商议道:“樊哙立下过无数功劳,又是吕后的妹夫,现在陛下正在气头上,万一事后后悔了,咱们该怎么办?况且陛下病情这么重,吕后又在一旁盯着,她们姐妹肯定会在陛下面前说咱们的坏话,到时候罪责全都会落到咱们身上。不如咱们先把樊哙绑起来,用囚车押回长安,让陛下自己决定杀或不杀,这样一来,就跟咱们没关系了。” 周勃听完,觉得陈平说得很有道理,当即同意了这个计划。 之后,陈平和周勃奉命出发,很快便抵达了樊哙的军营。到了营外,陈平让人搭建了一座高台,作为传旨的地方。他派人手持符节去请樊哙, 樊哙以为只是陈平来传达普通诏令,没多想,独自骑马前来接旨。可他刚走到高台之下,早已埋伏在台后的周勃突然现身,带人一举将樊哙制服,关进了囚车。 紧接着,周勃立刻前往中军大帐,接管了樊哙的兵权。 陈平亲自押解着囚车,缓缓向长安方向返回。一路上,陈平始终心神不宁,他知道自己这一步走得极为冒险,稍有差错就会性命难保。 就在陈平提心吊胆赶路的时候,刘邦驾崩了,这个消息陈平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陈平立刻加快速度,日夜兼程赶回长安。一到京城,他就直奔刘邦的灵堂,趴在灵前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说道:“陛下当初让臣就地斩杀樊哙,臣不敢擅自处置朝中重臣,如今已经把樊哙押回长安了。” 这番话,表面上是说给死去的刘邦听,实际上是说给在场的吕后听,目的就是向吕后表明,自己没有伤害樊哙,也算是立了一功。 吕后和吕媭得知樊哙没死,心中的担忧消散。吕后自然明白陈平的用意,念在他没有斩杀樊哙的份上,再加上当时需要稳定朝局,便没有为难陈平与周勃,还下令释放了樊哙,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这场在生死边缘的博弈,陈平赌赢了,但他也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应对吕后,可比应对刘邦更艰难。
袁绍到底败给了谁?乍看曹操,官渡之战嘛,可细一瞅,不对呀,这不就一场败仗嘛,根本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