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已找到 “稀土卡脖子” 解药!中国再不卖就来不及了! 当地时间 22 号,美国福克斯新闻特意报道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一位名叫王建平的华裔教授 —— 说这位教授的团队已经把 “氮化铁磁体” 的合成技术给完善了。 美媒在报道里说得特别笃定,说这技术一旦真正落地,未来全世界造磁铁都不用再依赖稀土。 言下之意很明显,以后中国再想靠稀土攥住其他国家的命脉,就没机会了。 更有意思的是,报道里还加了句耐人寻味的话,说 “中国可能会通过低价倾销稀土产品,将氮化铁扼杀于摇篮之中”。 这话听着像是在提醒,又像是在施压,潜台词仿佛是 “你们现在不赶紧低价卖稀土,等氮化铁起来了,以后就没人买了”。 要搞懂美媒为啥这么急着造势,得先看看美国自己在稀土这事上有多被动。 咱都知道,现在工业里用得最多的高性能磁体是钕铁硼磁体,不管是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风电设备的发电机,还是导弹的制导系统,少了这东西都玩不转。 而钕铁硼磁体的核心,就是稀土 —— 没有钕、镝这些稀土元素,磁体的性能根本上不去,要么磁力不够,要么用着用着就失磁。 可美国的稀土产业链,说难听点就是个 “半残品”。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 2023 年公布的数据,他们虽然能从澳大利亚、缅甸这些地方进口稀土矿,但这些矿挖出来后,85% 还得偷偷运到中国来加工。 去年洛克希德・马丁就出过这么一档子尴尬事,他们生产 F-35 战斗机的时候,发动机叶片因为缺高纯度稀土材料,直接导致 120 架战机延期交付。 连自家最核心的军火生产都被卡住,美国能不急着找 “解药” 吗? 所以这次王建平教授的氮化铁技术一有进展,美媒就跟抓住救命稻草似的,立马大肆宣传。 但话说回来,实验室里的技术完善,和真正能大规模生产应用,根本不是一回事。氮化铁磁体不含稀土是真的,可它有个绕不开的问题 —— 稳定性和成本。 现在实验室里做出来的氮化铁磁体,在高温环境下很容易失磁,而汽车电机、工业设备运行时,温度经常会超过 150 摄氏度,这就意味着它现在还没法满足主流工业需求。 而且大规模生产的工艺还没打通,现在造一小块样品的成本,比造同样性能的钕铁硼磁体高 3 倍还多。 真要落地,还得解决材料配方优化、生产设备改造这些难题,没个三五年根本看不到头。 就像这次的氮化铁技术,美媒嘴上说 “再也不怕卡脖子”,可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技术远水救不了近火。 所以他们才会在报道里提 “中国低价倾销”,这其实是暴露了自己的小心思。说白了,美国现在是怕等不起。 他们急需中国的高纯度稀土来维持自己的工业和军火生产,又怕等氮化铁技术真正成熟前,中国掌握了定价主动权,所以故意放话施压,想让中国低价卖稀土,趁这段时间赶紧囤货。 这种 “既想要材料,又不想多花钱” 的心态,其实就是在掩盖自己产业链的短板。 反观中国,根本不用被这种舆论牵着走。咱们手里的核心优势,从来不是 “有稀土矿”,而是 “能把稀土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 事实摆在这里:美国稀土加工的短板没补上,氮化铁技术没落地,短期内还是得依赖中国。 而中国手里的技术优势和产业链优势,也不是靠一句 “再不卖就来不及” 就能动摇的。 信息来源:网易手机网 2025 年 9 月 23 日转载的美媒报道《美媒:已找到 “稀土卡脖子” 解药!华裔科学家完善 “氮化铁” 技术》
自从中国掌控稀土命脉后,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近年来许多国家发现巨量稀土资源,就连一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