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

依秋聊趣 2025-09-29 13:50:30

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马伟明院士提出的2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设想,植根于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基础。 马伟明团队可不是第一次搞电磁发射了,早在上世纪,他们就盯着这块硬骨头啃。他们花十年搞定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早就装在海军舰艇上了,这玩意儿相当于电磁设备的“超级心脏”,能稳定输出大电流,给电磁发射提供持续动力。 福建舰2024年首航时,那三台电磁弹射器一亮相就惊艳全场。 要知道,以前的蒸汽弹射器效率低得可怜,只有5%左右,还挑机型,30吨的战机和百公斤的无人机根本没法兼顾。 但马伟明团队搞的电磁弹射不一样,效率直接飙升到95%以上,3秒内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瞬间启动3万多台1.5匹的家用空调,却能精准控制力道,不管是歼-15T这样的重载战机,还是空警-600这种起飞慢的预警机,都能“满油满弹”送上天。 更狠的是,连美国福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都老出故障,五角大楼2020年还说它“不可靠”,咱们的却能稳稳完成上千次弹射试验,歼-15T早在2017年就偷偷练过上千回了。 除了航母,马伟明团队还搞出了电磁鱼雷发射装置,不用压缩空气,静音又能深潜发射,连电磁火箭炮都在琢磨,把火箭弹先弹射出去再点火,射程能翻番,这些都说明电磁发射技术咱们早就玩得很溜了。 可技术再牛,到了青藏高原也得犯愁。这地方的施工难度,简直是给工程队出了道“地狱级考题”。 先不说2公里长的轨道得有多直,电磁发射对精度要求高到毫米级,哪怕轨道歪一点点,发射物都可能跑偏。 但青藏高原全是冻土,夏天化冻往下陷,冬天结冰往上鼓,青藏铁路当年为了对付冻土,每公里造价比平原地区高3倍还多,光冻土处理技术就攻关了十几年。电磁轨道可比铁轨金贵多了,要是冻土一折腾,轨道变形就得返工,这成本蹭蹭往上涨。 而且高原上氧气只有平原的60%,工人施工得带氧气瓶,设备也容易“高原反应”,挖机、起重机的功率得降20%以上,本来平原上仨月能干完的活,到这儿半年都未必够,人工和设备租金就得多掏一大笔。 造价更是个绕不开的坎,美国福特级单台电磁弹射器成本就超过1亿美元,咱们的技术更先进但也不是白给的,福建舰三台弹射器的成本已经很可观了,而2公里的陆基轨道比航母上的弹射器长得多,光轨道线圈、储能模块这些核心部件,用料就得是航母弹射器的几十倍。 日本当年搞个电磁轨道炮研制项目,2016到2021年就砸了10亿日元(约6160万人民币),这还只是实验室阶段,真要建2公里实装轨道,成本得翻几十倍。再算上高原施工的溢价,比如建材运输,从西宁运到藏区,每公里运费比平原高5倍,2公里轨道的钢材、电缆光运输费就是笔巨款。 更别提电力配套了,电磁发射时3秒内要输出1.6亿瓦功率,相当于3.2万台空调同时满负荷运转,还得在45秒内把电充满,青藏高原的电网根本扛不住,得专门建一座小型发电站,这又是好几亿的投入。 还有个隐性麻烦,维护成本高得吓人。高原上紫外线强,昼夜温差能到30度,轨道的绝缘层容易老化开裂,得定期更换,而普通工人干不了这活,得请专业技术人员,每天的人工费就得上千。 而且,青藏高原地质活动频繁,说不定哪天轻微地震,轨道就得校准,每次校准都得动用精密仪器,一次就得花几十万。之前陆基电磁弹射试验在平原上,一年维护费都得几百万,到了高原,这个数至少得翻三倍。 更关键的是,就算花大价钱建起来,能不能稳定运行还是个未知数,毕竟航母上的电磁弹射是在海洋环境里验证的,高原的低温、低气压对设备的影响,还得花好几年做试验,又是一笔看不见的投入。 这些账算下来,就知道专家说的“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技术确实硬,但架不住环境太苛刻,钱包也扛不住。

0 阅读:0
依秋聊趣

依秋聊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