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军事专家说,若美俄打起来,全球会有50亿人死亡。但如果美国和中国爆发核战情况

雨中山果落 2025-09-30 20:29:06

国外军事专家说,若美俄打起来,全球会有50亿人死亡。但如果美国和中国爆发核战情况如何?中国院士给全国人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中国防得住,而且手段不止一套。 2022年,一帮科学家在《自然·食物》杂志上发文,模拟美俄全面开打,首波核爆扔下1500枚炸弹,烟尘遮天,全球气温狂降1.25摄氏度,农作物产量暴跌90%,结果直接饿死50亿人,占世界人口六成多。 这不是科幻,是基于气候模型和粮食链计算出来的。想想看,北美和欧洲先遭殃,辐射尘飘到亚洲非洲,玉米小麦颗粒无收,穷国先扛不住。 另一份报告直指,就一周核战,烟灰就够堵太阳光,生态链崩盘,幸存者还得面对疾病和资源抢夺。 冷战时候,美军内部估算过,核交换头几小时就死上亿人,现在加了核冬天效应,数字翻倍。说白了,这玩意不是两国事,全人类买单。专家们反复强调,核战没赢家,只剩废墟和鬼影。 可要是把俄罗斯换成中国呢? 中美核对抗的剧本,智库们也模拟过不少。兰德公司2025年报告列出九种持久战场景,从台湾海峡起步,常规打着打着滑向核边缘。 中美互扔核弹,首波伤亡几千万,但中国大陆地大,城市分散,辐射扩散没那么均匀。布鲁金斯学会分析,中国专家对战略稳定有自己的看法,强调核门槛高,不轻易跨。 不过,美国空军杂志2024年文章直说,美军对印太核升级准备不足,中国火箭军机动性强,潜艇隐蔽,容易反击。 亚洲协会报告挖深点,中国学者从历史危机学教训,像古巴导弹那回,美苏差点擦枪走火,但克制住了。中国观点是,核武器是保底牌,不是先动手工具。 这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给大家递了颗定心丸。他说,国家防核能力靠谱,手段不止一招。 钱七虎强调,防护不是死守,是动态适应,敌方升级,咱们跟着迭代。接地气说,他这工作像给国家穿了件隐形盔甲,核雨砸下来,先缓冲再反噬。 所谓“反导盾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堆砌起来的。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在弹道拦截、相控阵雷达、跟踪指挥与传感器网络等方向持续投入,形成了层级分布的防御思路:从地面早期预警、远端中段拦截,到近端末段拦截与机动防护,多重手段互为补充,意在把来袭威胁在不同高度与时距上分段化处理。 参加过一次研讨会的前军工研究员曾描述过,这套体系更像“叠层防护”,任何单一环节失效时,其他环节还会继续承担拦截任务——这是从技术路线到战术编排的系统化体现。 国防学院和媒体常把东风系列导弹作为远程打击能力的代名词。 从上世纪末到近年,导弹平台在射程、机动性和弹头制导上都有演进:固定发射、机动公路发射、潜射三栖布局逐步完善,使得战备部署在地面、海上与潜下三条线并行。 在一次国防公开课上,一位军史学者把钱学森提出的火箭与导弹理论与后续工程化进程联系起来,认为这条研发脉络不仅是技术积累,更是战略理念的延续——以多样化手段确保威慑与生存能力。 地下工程与坚固化设施的建设同样有其历史根源。上世纪在军事和民防需求推动下,大规模隧道、指挥掩体与关键设施加固工作逐步展开。 近年工程技术在材料学、抗爆设计与生命保障系统上的进步,使得部分重点目标具备更高的硬目标生存能力。 曾参与某地下防护工程规划的退役技术官员在回忆录中写道,早期的设计更多是“能用就行”,而现代工程则把连续作战、长期自持与快速恢复能力作为建设标准。 把这些技术层面的叙述放在国家战略语境里看更为清晰。冷战后全球战略环境变化、核威慑理论演进以及技术门槛提升,共同塑造了以“以防御为基、以威慑为导”的安全理念。 公开的战略文件与学术讨论中,常见“最低限度威慑”“以威慑防止战争升级”的表述,强调核能力的最终目的是防止冲突而非引发冲突。 与此并行,常态化的常规防御能力建设,旨在提高战场可控性与给决策层更多遏制与回旋空间。 当然,任何国家的防御能力都有局限。技术上存在探测误差、拦截概率与后勤耗材问题;战略上又需平衡透明与保密、威慑与稳定。 公开讨论与专业评论常提醒,防御体系并非万能盾牌,而是一套风险管理与威慑组合,目的是把“不可接受的代价”传递给潜在对手,从而抑制冲动性攻击。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雨中山果落

雨中山果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