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年,73岁的李隆基又要谋反了,他想从儿子李亨手中夺回皇位。思来想去,他决定

历史脑洞 2025-10-01 00:14:47

757年,73岁的李隆基又要谋反了,他想从儿子李亨手中夺回皇位。思来想去,他决定效仿武则天,一介女流65岁都能当皇帝,自己为何不能逼儿子退位呢? 757年,长安城光复,73岁的李隆基回来了,此刻的身份是“太上皇”。听着挺尊贵,其实就是个高级退休老干部。他琢磨着,想从亲儿子李亨手里,把那把龙椅给抢回来。 这种恍惚,在他见到儿子李亨的那一刻,变成了现实的耳光。 父子俩在咸阳见面,那场面,绝对是奥斯卡级别的。俩人抱头痛哭,一个“父皇受苦了”,一个“我儿辛苦了”,眼泪鼻涕一大把,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生离死别后的重逢。进了长安城,李亨要给老爹牵马,李隆基死活不让。这出“父慈子孝”的大戏,演给天下人看,告诉大家:我们李家,内部很团结,没毛病。 但戏就是戏,关上门,谁心里没点小九九?李隆基住进了曾经处理政务的兴庆宫,每天好吃好喝,看着歌舞,好像日子又回到了从前。可他毕竟是李隆基,是那个通过“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两次豪赌,把自己送上皇位的狠人。你让他安安分分当个吉祥物?他做不到。 他开始频繁地接见一些旧臣,和当年的心腹们喝喝茶,聊聊天。比如大将军陈玄礼,还有那个忠心耿耿的太监高力士。这在李亨看来,信号就太危险了。退休老领导总跟在职干部吃饭,你让现任领导怎么想? 这时候,李隆基心里就冒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念头:效仿武则天。 这事儿特有意思。当年,李隆基可是亲手终结了“武韦之乱”的后遗症,清算了太平公主的势力,他骨子里是对女性干政这套东西极其反感的。可现在,在他最落魄的时候,他想到的精神导师,居然是武则天。 他肯定这么想过:“武则天一个女人,60多岁了,都能从李家手里把江山拿过去,改国号叫周。我李隆基,正儿八经的李唐天子,开创了盛世,如今虽然老了,难道连我儿子都斗不过?” 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也是绝望中的一根稻草。他看到了武则天成功的先例,却刻意忽略了自己和武则天处境的根本不同。 武则天那是经营了几十年,从高宗的皇后到太后,一步步把权力攥在自己手里,朝堂上下的关键位置全是她的人。她称帝,是水到渠成。可李隆基呢?他是在一场全国性的大叛乱中,仓皇出逃,威信扫地。马嵬坡兵变,他连心爱的女人都保不住,眼睁睁看着杨玉环被赐死,杨国忠被乱刀砍死。那一刻,他已经不是那个言出法随的皇帝了,他更像个被哗变士兵绑架的人质。 他的权力基础,在逃出长安的那一刻,就已经崩塌了。而他的儿子李亨,在灵武登基,是乱世中各路节度使和军队拥立的新核心。李亨手里有兵,有地盘,有名分,这才是硬通货。 所以说,李隆基的“谋反”念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场悲剧。他有的,只剩下“太上皇”这个空头衔,和一些老臣的同情。 真正给李隆基致命一击的,是一个叫李辅国的太监。这家伙原来在高力士手下混,不得志,后来跟了太子李亨,一路陪着他从马嵬坡到灵武,是李亨的头号心腹。李辅国这人,嗅觉极其灵敏,他看穿了李隆基的不甘心,也看穿了李亨内心的恐惧。 他不停地在李亨耳边吹风:“太上皇住在兴庆宫,天天跟外人接触,高力士他们整天在旁边嘀咕,这对您可不是好事啊!” 李亨性格有点软,但不是傻。他知道老爹的能量,也害怕夜长梦多。于是,他默许了李辅国的行动。 接下来的事,就非常不体面了。公元760年,李辅国带着兵,直接闯进兴庆宫,说是奉皇帝的旨意,请太上皇“搬家”。搬去哪儿?西内甘露殿。那地方,说白了就是个与世隔绝的冷宫。李隆基当时正骑着马,被这阵势吓得差点掉下来。高力士立马挡在马前,冲着李辅国吼:“你放肆!” 李辅国冷笑一声,把高力士也给办了。流放! 曾经权倾朝野的“第一宦官”,就这么被一个小辈给收拾了。 这一下,李隆基的牙被彻底拔光了。他被软禁在甘露殿,身边的心腹一个个被调走,女儿、妹妹想见他一面都难。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所谓的“谋反”,更像是在这种窒息环境下,一次绝望的挣扎。史书记载,他曾秘密联络旧部,但计划很快就败露了。李亨没把老爹怎么样,毕竟是亲爹,但把参与的人,比如永王妃,都给处理了。这是最后的警告。 从757年回到长安,到762年去世,这五年,对李隆基来说,比当皇帝的四十年还漫长。他每天能做的,就是对着墙壁,回忆自己的一生。回忆开元盛世的万国来朝,回忆和杨玉环在华清池的恩爱,也回忆马嵬坡的血与泪。 最终,这位曾经伟大的帝王,在无尽的孤独和抑郁中走到了生命尽头。更讽刺的是,在他去世后仅仅13天,他那个一直活在恐惧和猜忌中的儿子李亨,也病死了。

0 阅读:73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