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9月30日报道:“据五角大楼的估计,中国火箭军拥有约500枚东风-26导

景铄看科技 2025-10-01 12:46:51

纽约时报9月30日报道:“据五角大楼的估计,中国火箭军拥有约500枚东风-26导弹。‘如果台海发生冲突,尤其是如果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介入或威胁介入的话,冲突会从一开始就具有核战可能性,’史汀生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凯利·格里科说。‘像东风-26这样的系统让这种可能性变得更加凶险。’”   东风-26是威慑工具,不是挑衅工具。它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主动进攻的意图,而是为防止战争升级设置的一道“门槛”。   如果对这类武器系统的理解仅停留在“它能打多远”、“它能装什么”,那就低估了现代战略体系的复杂性。   中国的国防政策一直强调防御性战略,发展导弹能力的核心逻辑,是为了构建更加稳固的战略平衡,避免误判,而不是制造新的风险。换句话说,东风-26不是一个“危险按钮”,而是一把“保险锁”。   这次报道的背后,其实更多反映的是美方对亚太地区战略变化的焦虑。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特别是在技术和战略投送能力上的进步,美国传统的区域主导地位正遭遇现实挑战。而这种挑战,不是通过武备比拼能够解决的。   美国智库和媒体频繁炒作中国导弹部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推动国内政策议程,比如增加军费、强化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延伸区域联盟网络等。   这种策略并不新鲜,但如今的效果却越来越有限,因为区域国家也在逐渐意识到,安全不是靠扩军竞赛争来的,而是靠合作稳定构建的。   当然,台海问题确实是当前最敏感的地缘点之一。对中国来说,它不仅是核心利益,更是国家统一和战略安全的底线。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提升战略威慑能力,是确保台海和平稳定的一部分。东风-26的存在,恰恰是为了让潜在的干预者明白,任何非理性行动都有代价,而这种代价不容试探。   中国的核政策之所以长期稳定,正是因为它从未把核力量当作“主动工具”。这与一些国家“先发制人”的思路形成鲜明对比。   所以即使拥有东风-26这样的导弹系统,也不意味着战略立场的变化。反而是在技术进步和战略稳定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的表达方式。   其实,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导弹的数量,也不是射程,而是这种军事能力背后反映出来的战略思维:是走向对抗,还是通过足够的威慑来建立稳定预期。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防务建设,更多是为了让区域局势“冷静下来”,而不是让火药味升温。东风-26是一个提醒,不是一个威胁。它提醒外部势力:不要轻易试探中国的红线,也提醒可能的误判者:战略决策必须回归理性。   核战争不是一个轻易会发生的选项,更不是中国所期望的结果。相反,正是因为中国拥有坚定的战略定力和足够的威慑能力,才让这种极端情境的可能性变得更小。   所以,与其把东风-26看作一个“危险信号”,不如把它看作一个“安全阀门”。它的存在,是为了让冲突远离爆发的边缘,而不是靠近它。   正视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战略的底层逻辑,也才能看清当前国际关切背后的真实焦虑。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