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板,这个瓶颈对中方而言不会是永远的障碍! 重型发动机不管是天上飞的大运、重型直升机,还是地上跑的超重型装备,甚至是海上舰船的动力系统,都得靠这玩意儿撑着。 说直白点,重型发动机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高端装备的 “底气”。 之前咱中国在这一块确实有短板。就拿运 - 20 大型运输机来说,刚列装那几年,用的还是俄制的 D-30KP-2 发动机。 这发动机推力不算弱,能到 12.5 吨,但油耗偏高,而且毕竟是进口的,产能和后续维护都得看别人脸色。 但俄方心里跟明镜似的,咱中国的发动机短板不是焊死的,是早晚能补上的。 你看这几年中国航发集团的动作就知道了,涡扇 - 20 发动机早就装到运 - 20 上试飞,去年还公布了量产数据。 推力能到 13 吨,比 D-30KP-2 还强点,油耗却降了 15%,关键是国产化率已经冲到 92%。 俄联合发动机公司(UEC)去年内部报告里就写了,预计未来 3 到 5 年,中国在重型涡扇、重型燃气轮机领域就能实现全面自主,到时候对俄制发动机的需求会暴跌。 正因为看明白了这个趋势,俄方才着急突破限制,主动给中方供重型发动机。 这根本不是什么 “无私帮忙”,更像是 “战略止损”—— 趁着中方还需要,赶紧赚点实在的,还能稳住双方的合作关系,不然等中方完全自主了,俄方再想卖都没机会了。 咱再说说俄方的处境。自从西方对俄发起制裁,俄军工出口的路窄了不少。 之前俄的发动机主要还能卖给印度、越南这些国家,但印度自己也在搞发动机自主,去年就砍了一半对俄制 AL-31FP 发动机的订单;越南的军费有限,买不了多少。 反观中国,不管是运 - 20 的量产需求,还是重型直升机、大型舰船的动力配套,对重型发动机的需求量都很大,而且咱付款爽快,从不拖泥带水。 根据俄联合发动机公司 2024 年的财报,去年他们对华发动机出口额达到 18 亿美元,占其总出口额的 22%,比 2022 年刚制裁那会增长了近 40%。 这数据很明显,中国已经成了俄重型发动机最稳定的大客户,丢了中国市场,俄的发动机生产线都可能撑不下去。 要知道,维持一条发动机生产线,需要持续的订单来养活技术团队、更新设备,要是订单断了,技术人员流失,再想恢复就难了。 还有个点很关键,俄方想通过发动机出口,绑定和中方的合作。 现在西方对俄的制裁越来越严,俄很多军工配套需要的电子元件、精密仪器,都得从中国找替代。 比如俄最新的苏 - 57 战机,之前用的西方芯片断供后,现在不少换成了中国产的芯片;俄的无人机生产线,也从中国进口电池和导航模块。 俄方心里清楚,光要中方的东西不行,得拿出自己的 “硬货” 来交换,重型发动机就是最好的筹码。 你给我配套件,我给你发动机,双方互相需要,才能把合作关系稳住。 在我看来,俄方这次突破限制供发动机,是很现实的选择。 他们看清了中国发动机产业的进步速度,知道再不抓紧就没机会了,所以才用 “战略止损” 的思路,趁着还有市场,赶紧赚外汇、稳合作。 而中方则是利用这段时间,既解决了当下的装备需求,又加速了自主研发,属于 “双赢” 的阶段性合作。
俄罗斯给中国最大的帮助是什么?让西方严重误判中国军工实力,西方一直认为中国是苏式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