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2)
朱元璋时期,打造了静态农业社会。他主要是用路引、户籍、海禁来控制子民流动。
路引,每个人要离开居住地,必须要到官府开具路引。户籍,每个人一下生就固定在出生地。海禁,禁止出海、海上贸易。
朱元璋只有一个目的,把所有人锁死在出生格子里,维持在“刚不会饿死”的线上,最大程度维持对于整个社会的控制力。
将子民分成兵户、农户、匠户,并世代世袭,形成阶级固化。严格限制流动,彻底锁死了社会阶层流动。
里甲制度,基层管理相互监督,连带负责,实现国家对每个人的精确控制。
重农抑商,鼓励垦荒,税赋较低,确保农民在丰年可以勉强维持温饱,打击商业和海外贸易。
设立锦衣卫,直接进行抓捕、刑讯,强化皇权控制力,绕开司法系统。
清洗功臣集团,胡惟庸案、蓝玉案将开国功臣连根拨起,确保朱家江山世代稳固,防止能力强的功臣篡位。但也导致朝中无能人可用,最终建文帝无人可用。
将官员耗材化,工资低到离谱。朱元璋的逻辑是,官员只有穷了,才会伸手贪污腐败,一伸手,就立即被抓。这样一批批地更换基层官僚,实现耗材化。“剥皮实草”当展厅,震慑力拉满。
朱元璋是真心痛恨贪官,同情百姓疾苦,但解决办法却是最残酷的暴力。贪污腐败在洪武朝被按下去了,但也导致了一些优秀人才不干了,留下的是一批奴才式官僚。
对于朱家皇室,朱元璋的设计是财政完全供养,并世代世袭、永不降级。洪武朝只有58个子孙,一年棒禄只占财政不到1%,当然没问题。问题是宗室人数滚雪球式指数级增长,到了明后期成为财政黑洞。最后只能对底层百姓征三饷,把农民逼成李自成。
朱元璋把以上制度制成《皇明祖训》,并强调“更改者斩”。这种僵化的祖制,实际上导致了明后期财政崩溃、腐败横行、土地兼并,宗室跟国家抢税收等各种问题。被人尊崇的海瑞实际上是明中期朱元璋祖训的维护者,表面上看,他在反对嘉靖帝的敛财、对于底层百姓的高度汲取,但他推崇的静态农业社会模型,是不适合明代中后期社会现实的。明中期人口激增,土地已经很难养活人口,出现了流民,急需商业发展,商业又意味着社会流动和资本抽血、官商勾结,形成了另一套政商恶性循环。
洪武30年,明朝人口人6000万增长到7000万,官仓够吃10年,没有出现藩镇割据,稳定了大局。对比元末烂到底的混乱局面,已经好太多了。
总结一下,朱元璋是一个强人+榨取型皇帝,他给予了百姓和平的生活、勉强吃上了饭,恢复了中华儒家礼制和道德规范,这是必须值得肯定之处,但他也夺走了百姓追求更好生活的可能性,沦为国家的农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