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国今日清空 7307 亿美元美债,明天,咱们自己的出口企业,就接不到一张新订单! 这句话最近在网络上疯传,不少人一看到数字那么大,情绪就立马跟着上来了,先别急,我们来捋一捋这个事是怎么来的,7307亿这个数字,是根据美国财政部在2025年7月公布的数据来的,那个月中国减持了257亿美元的美债,持仓降到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 这并不是突然,而是过去几年持续发生的事情,从2022年开始,中国就在稳步减持美债,三年时间减了2800多亿美元,但哪怕减到现在,还持有7300多亿,这说明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美债持有国之一。 那为啥要减?背后的原因不少:美国债务失控、美元长期贬值预期、地缘政治博弈升温,甚至还有对外汇储备结构的重新考量,这种减持其实是在做风险控制。但如果真像网上说的那样——“今天全清空”——那后果可就不是现在这么平稳了。 美元市场一天交易额9.6万亿美元,看着多,可突然涌入7300亿这样的卖单,确实可能打破供需平衡,引发汇率剧烈波动,一旦美元汇率大起大落,全球用美元结算的企业——尤其是我们中国的出口商,首当其冲。 很多人没意识到,现在出口企业的日子本就不轻松,像东莞、宁波这些制造重镇,利润率压得非常薄,汇率变动1个点就可能把一单辛辛苦苦谈下来的生意搞得血本无归,我们可以看东莞的新能达能源科技,那时候光是因为日元的波动,就面临上千万的潜在损失。 那你说要是美元——全球结算的主心骨——真被人为搞崩,企业敢不敢接单?买家敢不敢下单?汇率今天一个样、明天又是另一个样,签约、定价、结汇全部乱成一锅粥,谁都不想做第一个被动接盘的冤大头。 很多出口企业确实会用远期结汇、外汇掉期之类的工具避险,但那玩意也不是万能的,波动一旦超过预期,银行要么不报价,要么直接提高费用,最后就变成企业根本不敢用、也用不起,更别说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根本没什么议价权、抗风险能力。 现在网上很多声音在鼓吹“甩掉美债就是摆脱美国控制”“清仓就是经济自强”,但真要一步走错,最先倒下的不是美联储,而是那些靠外贸吃饭的工厂老板和工人,别忘了,美国依然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光是2024年就卖过去了超过5000亿美元的货。 要是那边一衰退,消费降温,不是我们脱钩了,而是他们不买了,连带着欧洲和东南亚的订单都会受影响——因为他们同样大量使用美元结算,美元不稳,全球跨境支付系统都会出问题。 货出了收不到款,这种风险没有几个企业扛得住,你可能会说那用人民币结算不就好了?听起来挺美,现实是2024年全球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才刚过4%,远远替代不了美元,而且国外采购商愿不愿意接受人民币才是关键,市场不是一句口号能扭转的。 其实中国并不是没有选择,也没有真的选择赌一把,过去几年逐步减持,是在慢慢腾挪空间,同时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CIPS系统的扩张就是个明显信号,但咱们要明白,这种结构性调整只能慢慢来,一旦有人喊着“一键脱钩”,那不仅是美债市场震荡,中国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出口体系也会跟着遭殃,金融是杠杆,但出口是饭碗,搞金融可以失败重来,饭碗碎了,家庭就要断炊。 清仓美债这种事,不是惊天动地的胜利,而是可能引发系统性震荡的引信,玩的是火,烧的是自己,你觉得,现在的外贸企业能承受得起这种不计后果的“全抛式博弈”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7月中国减持美债257亿美元,持仓规模创下2009年来新低
中国在稀土还未撕完的时候,中国又加紧了另外一出口,而这个比稀土还要命。说白了,中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