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十四亿人?”美国驻日大使竟然曾公开威胁中国:如果中国不按美国的意愿行事,不向西方低头,就要通过制裁中国的粮食和能源,让十四亿人陷入饥荒。 2024年夏天,美国驻日大使伊曼纽尔抛出一句极具攻击性的话:如果中国不跟着西方的步调走,就要切断粮食供应和能源运输,让十四亿中国人陷入饥荒和缺油的境地。 他的逻辑很简单,中国粮食靠进口,能源通道被马六甲海峡卡住,只要在这两方面下手,中国就会动弹不得。听起来很吓人,但事实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粮食一直是牵动人心的话题,外界很多人都以为中国吃饭问题严重依赖进口。但在真实的情况里,中国已经形成了从生产到储备的一整套保障机制。 全国的粮食仓库足足能堆出上亿吨的储备,小麦和稻谷光库存就能让全国人民安稳生活一年多。在城市里,常备的成品粮能保证居民生活不被短时间扰乱。 而在田间,水稻和小麦的自给率早已高居不下,人均粮食拥有量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外界盯着的大豆虽然进口量大,但主要流向榨油厂和饲料产业,并不是饭桌上的口粮。 那能源呢?在伊曼纽尔的说法里,中国的油罐被马六甲海峡捏在别人手里,只要稍微动动手指,就能断掉半壁经济血脉。 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早已不再是一条绳上的买卖。北面有通往中国的中俄陆路管道,南面有中缅油气通道稳定运行,从中东到南美,中国建立起了多元化的进口网络。 时间越往后,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例还在迅速提升,几亿千瓦级的风电与光伏项目已经撑起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电力需求。 能源的根基早就和十几年前截然不同,所谓“油桶威胁”在这样的局面下显得空洞无力。既然威胁注定是虚的,那么美国高调放话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背后是一种延续了上百年的旧思维。西方长期习惯把“制裁”当作万能钥匙,认为只要掐住粮食或能源,就能迫使对手低头。 这种逻辑在殖民时代或许能奏效,但面对今天早已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和战略自主能力的中国,却显得自欺欺人。 这些年来,中国不仅加强了本土产能,还在海外积极布局。早在十多年前,国有企业就在南美收储粮食,在“一带一路”沿线推动农业合作。 能源方面,中国不断拓展渠道,同时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核能。外界可能总是盯着眼前的进口数字,却忽视了中国更深层的盘算。 就像一位美国前驻华大使在智库场合所说的,中国的优势不是短期爆发力,而是一种体制性韧性和自我修复能力。 伊曼纽尔的话之所以刺耳,是因为轻率地把十四亿人的生存当成筹码。但真正的中国,早在多年的磨砺中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把能源命脉逐步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对于中国而言不是选择题,而是民族记忆里刻下的答案。从饥饿岁月一路走到今天,中国人最明白粮食意味着什么,也最清楚安全不能交到别人手上。 所以,当美国官员再一次拿“饥荒”和“断油”的话来恐吓中国时,这种威胁听上去更像是向世界展示一种傲慢与无知。 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是谁动动嘴就会摇晃的国家。真正的韧性,是经历过困境之后积累下来的底气,而这种底气,正是今天应对所有威胁的保障。
“饿死十四亿人?”美国驻日大使竟然曾公开威胁中国:如果中国不按美国的意愿行事,不
幕沧小澜
2025-10-03 23:44:42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