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说丘吉尔毁掉了英国?因为大英那时候其实选择很多,凭大英 400 年的积累,完全可以慢慢跟德国耗下去的,但丘吉尔急了怕了,选择了以大出血的方式求来了美国人! 二战前的英国,表面上看上去有点衰落,但实际上积累了400多年的财富和全球殖民体系。 英国手里握着印度、非洲、东南亚、加勒比海诸多殖民地,经济基础和全球贸易网络都还算稳健。 在欧洲大陆,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崛起迅速,但英国并非完全没有选择。 英国可以选择拖延战术,慢慢和德国消耗,利用自身的殖民资源和海权优势,把战争拖成长期消耗战。 历史上这种策略也被称作“绞杀战术”,主要靠海上封锁和经济压力,而不是短期内和德国正面血拼。 英国有底气和筹码去打持久战,而不必立刻拼命投入全部兵力。 但丘吉尔上台后,面对德国的威胁,他急于寻求外部救援,尤其是美国的支持。 1940年,法国沦陷,英军退守敦刻尔克,英国本土也面临可能被占领的危险。 丘吉尔内心清楚,如果英国单靠自己,打赢德国几率低,损失极大。 所以他选择了大出血战术,主动冒险发动战役,消耗自身兵力和资源,同时通过公开演讲和外交,向美国展示英国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以换取美国援助。 换句话说,他把英国推向了极端压力状态,让美国不得不出手支持,从租借法案到最终的直接参战。 这种选择从战略上确实加速了英国对美国的依赖,短期内看似保住了国家安全,但长期影响却很深。 战后英国财政几乎破产,依赖美国贷款和援助,帝国体系开始解体。 很多殖民地因为战争损耗和经济压力,开始寻求独立,美国在幕后也推行去殖民化策略。 战后,美国崛起为超级大国,英国的决策空间被大幅压缩,失去了以前独立主导全球事务的能力。 有人觉得,其实当时英国完全有耗下去的资本。德国的石油主要靠罗马尼亚供应,英国海军只要卡住地中海航线,就能断德国的石油来源。 印度每年能产80万吨橡胶,非洲的金矿能支撑货币稳定,澳洲的小麦足够养活本土和殖民地人口。 历史学者后来测算,只要英国放弃部分欧洲战场的投入,专注防御和资源封锁,最多两年,德国就会因石油短缺、粮食不足被迫收缩战线。 可丘吉尔偏偏要硬扛,还拒绝了德国的和平提议。 当时内阁里有不少人支持谈判,认为这样能保住帝国根基。 但丘吉尔一口回绝,说“宁愿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结果把英国拖进了全面战争。 如果丘吉尔当时能冷静点,不急于求成,而是用英国400年的积累跟德国打消耗战,或许英国不会衰落得这么快,殖民体系也能多撑几十年。 可惜他选择了“大出血换援助”,看似赢了战争,却输掉了整个帝国的未来。
英媒这是自取其辱[扁嘴]英媒:英国在太空军备竞赛中落后中国。结果被老外集体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