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日语,中国人就没法说话了!”中国近代史研究员称:“我们现在说的话,绝大多数都是日语!”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有位近代史研究员声称“没有日语,中国人就没法说话”,理由是“现代汉语绝大多数词汇来自日语”。这种说法乍一听唬人,但稍微动点脑子就能发现漏洞百出。咱们不妨从数据、历史和语言规律三个角度好好捋一捋,看看这位研究员到底是学术创新还是“数字碰瓷”。 先来说说数据。有学者统计过,近现代传入汉语的“和制汉语”(也就是日本人用汉字造的新词)满打满算也就1000多个,撑死占常用词的8%左右。这就好比你去菜市场买菜,十斤菜里只有八两是从日本大棚里种出来的,剩下九斤二两都是咱们自家菜园子的老本。 要是有人非说“没这八两就做不成饭”,您不得怀疑他是卖日本菜种子的托儿?更有意思的是,改革开放后新出现的外来词里,英源词占了85%,日源词才11.02%。按这位研究员的逻辑,是不是该改成“没有英语中国人没法说话”?可咱们平时聊天说的“沙发”“咖啡”“拜拜”都是英语来的,也没见谁因为不会日语就哑巴了啊。 再看看历史。这位研究员怕是没搞清楚中日词汇交流的来龙去脉。唐朝那会儿,日本还派了一堆遣唐使来学习,把汉字、汉词打包带回日本,连平假名、片假名都是根据汉字创造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翻译西方著作,用汉字造了不少新词,比如“经济”“科学”“革命”。 这些词确实传回了中国,但它们的源头是西方,日本只是个“翻译中转站”。就像你在网上买了件进口衣服,标签上写着“中国制造”,但设计图是意大利的,你能说这衣服是意大利的吗? 更绝的是,有些词本来就是中国古人发明的,比如“共和”最早出自《史记》,日本人拿过去翻译“republic”,后来咱们又把它“出口转内销”了。这位研究员要是看到“共和”二字,会不会以为是日本原创? 从语言规律来看,汉语的生命力恰恰体现在它的包容性上。几千年来,汉语不断吸收外来词,但从来没被任何一种语言“绑架”。古代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从佛教引进“菩萨”“罗汉”;近代从英语引进“坦克”“雷达”,从俄语引进“布尔什维克”“喀秋莎”;现在又从网络流行语里冒出“给力”“内卷”。 这些词就像调料,让汉语这锅汤更有滋味,但汤的底子始终是咱们自己的。要是真像那位研究员说的“没日语就没法说话”,那五四运动时期那些提倡白话文的学者们,岂不是都得先学日语才能写文章?可鲁迅、胡适他们的作品里,满篇都是“拿来主义”“德先生赛先生”,也没见谁因为不用日语词就写不出东西啊。 其实,这位研究员的问题出在混淆了“学术术语”和“日常用语”。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确实有不少术语来自日语,比如“细胞”“抗体”“社会主义”。但这些词就像医院里的手术刀,是专业人士用的工具,普通老百姓平时聊天谁会说“我今天去做了个细胞切片检查”?咱们更常说的是“我去医院拍了个片子”。 而且,就算没有这些日语术语,汉语也能自己创造词汇。比如“电脑”“手机”“互联网”,都是用现成的汉字组合出来的,既直观又好懂,比日语的“パソコン”“携帯電話”“インターネット”方便多了。 再举个例子,现在年轻人喜欢说“宅”“动漫”“二次元”,这些词确实来自日语。但它们就像流行歌曲,火一阵子就过去了。十年前谁能想到“给力”会成为年度热词?二十年前谁知道“佛系”是啥意思?语言就像一条河,不断有新的支流汇入,但主流永远是那条奔涌向前的大河。要是因为几条支流就说“没这几条支流河就干了”,那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最后,咱们来做个假设。如果真把所有日语词都从汉语里删掉,会发生什么?你可能没法说“我今天看了部动漫”,但可以说“我今天看了部动画片”;你可能没法说“这个餐厅的料理不错”,但可以说“这个餐厅的饭菜挺好吃”。 至于那些学术术语,科学家们自然会想办法用汉语重新命名,说不定还能创造出更简洁明了的词汇呢。汉语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灵活性和创造力,就算没有日语词,咱们照样能把话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那位近代史研究员的说法纯属夸大其词。他要么是对着词汇表数错了数,把学术术语当成了日常用语;要么是故意博眼球,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流量。咱们作为普通读者,可不能被这种“伪学术”带偏了节奏。毕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咱们的文化自信,可不是靠几个外来词撑起来的。
“没有日语,中国人就没法说话了!”中国近代史研究员称:“我们现在说的话,绝大多数
山河又月明
2025-10-06 13:53:42
0
阅读:94
用户10xxx65
这话是小编说的吧
用户10xxx11
写这篇文章的人蠢成什么样子,日本不过是翻译了一些新的词汇而已,我们觉得贴切的就直接用了,不不合适就另外翻译。就和好莱坞电影的翻译一样,基本英文好一点的高中生都能做到。理论上日本翻译汉语就就和租借中国的熊猫生的小熊猫一样,产权自然属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