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被老美击落的气球为何不飞高点让F22够不着不就得了吗?就这么说吧,一开始就卡射程了,结果发现F22根本打不到,射程都是吹的。 首先得明确一点,中国的探空气球真不是没本事飞更高,早在中国科普博览公布的技术参数里就写得明明白白,常规探空气球携带1千克仪器时升速能到每秒5到6米,最大升空高度轻松突破30公里,这还只是公开的基础型号。 要是用上特殊材料和推进技术,冲到35000米根本不费劲儿,毕竟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那边早有先例,中航工业研制的高空飞行器都能飞到8400米以上,更别提专门用于大气观测的试验气球了,去年锡林浩特观测站的设备就精准抓取过3万米以上的气象数据,这技术储备摆着呢。 可这气球偏不往高处走,慢悠悠降到20000米上下晃悠,这高度卡得简直比尺子量的还准。为啥说准?看看F-22的底细就知道了。这款被吹成“空中霸主”的战机,实用升限其实也就19812米,说白了就是刚够着20000米的边儿,想在这个高度保持稳定机动都得费老大劲。 更关键的是它挂载的AIM-120C空空导弹,宣传册上写着有效射程50公里,可那是在中低空理想条件下测的。到了20000米的高空,空气稀薄得厉害,导弹的气动升力和机动性直接打折,实际有效射程得砍半还多,更别说还要应对气球这种低速目标——空空导弹设计的初衷是打高速战机,对付慢悠悠飘着的气球,就像用狙击枪打蚊子,准头和威力都得缩水。 老美之前总把F-22的拦截能力吹得神乎其神,说什么“全空域覆盖”“无死角打击”,这回正好借这个气球验验真假。 要知道,气球这东西本身就是一次性的,就算被击落也不心疼,成本连一枚AIM-120C导弹的零头都不到——美军自己披露过,这型导弹单价就得120万美元。用个低成本的“诱饵”逼对方动用最先进的战机和导弹,还得暴露拦截流程、反应时间和实际射程短板,这笔买卖怎么算都划算。 这种用飞行器试探对手防空底细的操作,其实早有先例。冷战时美国派U-2侦察机闯苏联领空,本质就是想摸清对方的雷达覆盖和导弹射程,只不过那会儿用的是高科技侦察机,成本高风险大。 现在换个气象气球,看似普通却更隐蔽,老美要是不拦,显得自家防空形同虚设;要是拦了,就等于把自家宝贝的底细亮出来了。 结果老美还真上套了,出动多架F-22来回盘旋,最后好不容易才打中,这过程里暴露的可不止是导弹射程缩水。有军事博主拆解过当时的雷达数据,F-22为了锁定气球,被迫延长雷达开机时间,连隐蔽性最强的窄波束制导模式都用上了,等于主动把自己的雷达信号特征给送了过来。 更有意思的是气球的高度控制,20000米这个节点刚好卡在F-22升限和导弹有效射程的临界点上。按照空空导弹的设计原理,在15公里以上的高空,空气密度只有地面的十分之一,导弹的尾翼控制力会大幅下降,原本宣传的50公里射程实际能发挥作用的恐怕连30公里都不到。 而气球慢悠悠飘在那儿,既不升高也不降低,就像个活靶子挂在老美宣传的“射程上限”上,逼得他们要么承认打不着,要么硬着头皮上暴露实力。最后老美选择了后者,看似击落了气球挽回面子,实则等于公开了“F-22的拦截能力存在明显高空盲区”这个秘密。 再看看中国这边的技术底气,能这么精准设局,根本在于对双方实力的门儿清。咱们连能在60万米高空拦截高超音速导弹的红旗-19都能造出来,对高空大气环境和导弹飞行规律的研究早就摸到了门道,自然清楚老美那些装备在20000米高度的真实表现。 探空气球上携带的简易传感器,甚至能顺便收集F-22的雷达波参数和导弹飞行轨迹数据,等于用一个“大气观测任务”的幌子,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军事侦察。 这种操作的妙处就在于“明着来”,气象气球飘得慢,轨迹可预测,老美全程都能监测到,却偏偏掉进了这个“要不要打、能不能打”的陷阱里。 打了,暴露实力;不打,颜面扫地。更关键的是,这气球本身就是民用科研设备,就算被击落,也能站在道义上说是“正常气象观测活动”,老美过度反应反而显得小题大做。说白了,这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把对手的底牌给掀了,还让对方没法发作,毕竟是他们自己要动手验证“射程不是吹的”,最后却把自家宝贝的底细摸得门清。
说一个对美国很残忍的事!以目前的技术水平,9架F22或许可以击落一架不带无人僚
【19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