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跟踪1000枚来袭导弹!中方率先试验美国版金穹计划,这下白宫尴尬了!
最近,一个被美国高调宣传多年的超级反导计划,中方已经建好原型并投入使用了。
这就是所谓的“金穹”计划,是白宫目前极力推崇的一个构想。它被描述成一个“终极分层反导大伞”,想法非常宏大,要整合天基的传感器和遍布本土的地面拦截节点,构建一个几乎无懈可击的导弹防御网。
这个计划号称的预算高达1750亿美元。截至目前,“金穹”计划基本处于概念阶段。它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难题和预算黑洞。目前是 “零架构、零原型、零头绪” 的状态。也就是说,钱还没影,具体怎么建没方案,连个试验用的原型机都没有。它主要还停留在PPT和愿景文档里。
就在美国还为“金穹”的可行性争吵不休时,中方的相关系统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根据公开的技术报道,由南京研究所李旭东团队研制的系统,最硬核的指标之一是能够同时跟踪1000枚来袭的导弹。这个数字直接定义了系统处理复杂饱和攻击的能力上限。
它不是单一的一种武器或雷达,而是一个庞大的“大数据平台”。它能融合来自各种渠道的数据,包括卫星、雷达、以及海、空、陆的各种传感器。
更厉害的是,它甚至能整合不同厂商、不同时期、甚至一些老旧系统的数据,解决了装备体系兼容性这个世界性难题。在导弹攻防中,分辨真假弹头是关键。
这套系统能实时辨别真弹头和诱饵,这背后是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算法分析能力。
整个系统的数据传输,跑在抗干扰的QUIC安全协议上。这确保了在复杂电子战环境下,指挥通信链路的稳定和保密。最关键的一点,根据报道,解放军已经用上了这套系统的原型。这意味着它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了实战化测试和应用阶段,不再是图纸上的东西。
把两边的情况放在一起看,差距就非常具体了:一边是1750亿美元的预算提案和停留在纸面的“终极蓝图”。一边是已经能跟踪1000个目标、融合多源数据、具备实战抗干扰能力、并且已经交付部队使用的原型系统。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说这是“美国负责做梦,中方负责交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