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66年,著名作家老舍被妻子举报,随后被一群人带走,刑讯殴打了一整天。傍晚,老舍遍体鳞伤回到家,但无论他怎么敲门,始终没有人为他开门。老舍在黑暗中徘徊了许久,最后绝望地投湖自尽。 回想当初,经好友罗常培介绍,原名舒庆春的老舍,用一百多封信才叩开北京师范大学学生胡絜青的心门,1931年,他们喜结连理,有过恩爱扶持的甜蜜时光。 但1937年抗战爆发,一切都变了,老舍独自南下,留下胡絜青在北平操持家务、照顾婆婆,还要教书补贴家用。 正是在这期间,老舍遇到了女作家赵清阁,两人因合作抗战杂志《弹花》而相识,在工作中的默契和才情上的相互欣赏,迅速演变成了同居关系。 1942年,当胡絜青辛苦地带着三个孩子到重庆寻夫时,等来的却是丈夫最初的拒之门外,老舍在妻子与红颜知己间的摇摆不定,让胡絜青的爱意在一次次失望中,逐渐演变成怨恨。 所以,当外界的麻烦涌过来时,这个早就有很多问题的家不仅没法护着他,反而最先开始数落、怪罪他,无论胡絜青是写信举报他“作风不正”,还是在压力下写大字报揭露旧事,本质上都是长年积怨与政治压力的合流,亲手关上了家门。 而在门外,他曾是那么耀眼,作为新中国第一位“人民艺术家”,文艺界的“劳动模强”,老舍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是他极为珍视的尊严,他一生都看重名誉,这是他精神世界的支柱。 然而,就在1966年8月23日那天,在国子监的批斗现场,这位67岁的老人与众多作家一起,遭受了无情的刑讯、殴打和辱骂,他的肉体尊严与公共身份,在这一刻被彻底剥夺。 偏偏妻子又公开把他的事抖了出来,这也让他从私人感情里的纠葛被拖进了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个人层面的 “私德” 事被无限放大成了公共领域的 “政治不忠”,让他作为社会人再也没了任何后路。 当晚,他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回到家门口,妻子胡絜青也为他关上了回家的大门,他没有再做无谓的尝试。 8月24日,在北京的太平湖畔,他静静地坐了一整天,在想到所有生路都被截断后,他选择投湖自尽,保全自己的文人风骨。 老舍走了,终年67岁,他身后,是为他悲痛欲绝、终身未嫁的赵清阁,她珍藏着他的手稿,守护着那段记忆。 另一边是活到了96岁的胡絜青,在漫长的余生里研习书画,她们有着不一样的做法,却都让这场悲剧留下的无尽余波,始终没有消散。 信源:来自 舒乙著. 作家老舍[M]. 201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