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88年,23岁的清华女研究生在火车上对一个35岁的男人一见钟情。女孩父母强烈反对,可她还是嫁给了他。结婚后,女孩31年没做家务。丈夫:她做家务是对才华的浪费! 1988年,当时23岁的陈薇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而麻一铭只是一个35岁的啤酒厂技术员,比她大了整整12岁。 当两个人决定在一起时,却遭到了家里人的拒绝,陈薇的知识分子家庭无法接受一个学历和背景都相差甚远的“普通工人”,更不愿女儿远嫁,而麻一铭的父母也替儿子捏了把汗。 为了让陈薇父母看到自己的真心,也为了能离陈薇更近一点,麻一铭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他辞掉了青岛的工作,一个人跑到北京,硬是给自己找了份新工作。 而陈薇却选了条不一样的路,1991年博士毕业后她选择参军,投身军事医学科学院,一头扎进了高风险的科研领域。 麻一铭的执着和坚持让两人如愿的结了婚,但婚后,两人却有着不一样的选择,陈薇不甘做家庭主妇,她要继续追求事业。 对于陈薇的选择,麻一铭则毫无怨言地表示支持,于是,在家里,他主动承担了育儿、家务等全部琐事,2003年非典时期,陈薇率先冲进病毒实验室,麻一铭就独自在家带儿子,陪着孩子在电视屏幕上亲吻妈妈。 2014年埃博拉肆虐,他会深夜守在研究所门口,只为了在陈薇筋疲力尽时,能给她一个拥抱,他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陈薇的科研事业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他曾说,支持陈薇实现梦想就是自己这辈子最大的成就,这种主动的选择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让他心里特别踏实、满足。 而这种看似“不平衡”的分工,也为后来陈薇的成功打下了基础,陈薇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从非典的干扰素喷雾,到被誉为“埃博拉终结者”的新基因疫苗,再到54岁时奔赴一线领衔研发新冠疫苗,每一次重大突破的背后都有麻一铭这份后勤保障的功劳。 更让人欣慰的是,这种精神也得到了传承,他们的儿子长大后也投身于生物科技领域,希望能像母亲一样,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薇说,她能遇到丈夫是毕生大幸,自己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他,他们的爱情早已超越了风花雪月,而是变成了深度依赖、互相支撑的关系,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信源:中国江苏网 两会听习语丨致敬每一位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