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明朝4大罪臣之首,被李自成酷刑折磨5天5夜,最终脑裂而亡 魏藻德,排在这“四大罪

明朝4大罪臣之首,被李自成酷刑折磨5天5夜,最终脑裂而亡 魏藻德,排在这“四大罪臣”的头一个。 说白了,吴三桂、祖大寿他们是“武”上的崩塌,是明朝的“墙”倒了。而魏藻德,是“文”上的烂透,是这屋子的“顶梁柱”自己先朽了。 他,是明朝最后一位内阁首辅,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宰相”,文官集团的领袖。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大明朝只剩最后一口气了。这位魏首辅的所作所为,简直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演到了极致。 咱们得知道,魏藻德是个什么人?他是崇祯十三年的状元。请注意这个时间,离明朝灭亡只有四年。他三年就干到了首辅,坐火箭上来的,可以说是崇祯皇帝在绝望中抓住的“救命稻草”,是天子门生,是圣眷正浓的顶流。 可他干了啥? 第一件,掐灭了最后一点和平的可能。 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其实也不是铁了心非要鱼死网破。他提出了一个条件:愿意“称王不称帝”,跟崇祯“划江而治”,只要封他一块地盘,他甚至愿意掉过头来帮明朝一起打关外的清军。 这条件,崇祯心动了。他一个末路皇帝,还能有啥选择?他想答应,但作为皇帝,他得走个流程,得让内阁首辅表个态,给他个台阶下。 于是他问魏藻德。 换了任何一个有点担当的臣子,这时候要么力主决战,要么力主议和,你总得给个话吧? 结果魏藻德呢?他一言不发,当起了闷葫芦。 为啥?因为他心里那点小九九在飞速盘算:主战,打输了,我第一个背锅;主和,万一将来崇祯翻盘,我就是“投降派”,还得背锅。 他才不关心天下姓朱还是姓李,他只关心自己的官位和名声。 就是这位首辅的“毫无作为”,让崇祯皇帝错过了最后的操作空间。谈判的大门关死了,李自成一看,行,你不给我活路,那我就自己来拿。于是,总攻开始。 第二件,带头“哭穷”,断了前线的“救命钱”。 北京城被围,城里的军队早就没了斗志。为啥?没军饷啊! 国库早就空了。崇祯皇帝没办法,放下九五之尊的架子,求着满朝文武捐款。他自己先捐了内帑。 文武百官呢?个个都是“影帝”。 魏藻德作为首辅,第一个站出来“哭穷”,说家里清贫,实在拿不出钱。他一带头,其他人更是一个比一个能演,纷纷表示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 这是明朝末年最讽刺的一幕:一个最富有的群体,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一毛不拔。 他们难道不知道城破了自己也完了吗? 他们知道。但他们更相信,就算换了天王老子,也得依靠他们这群读书人来治理国家。李自成打进来,无非是换个老板,他们照样当官。 可他们忘了,李自成手下那帮人,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最恨的就是他们这帮尸位素餐的贪官。 崇祯皇帝,作为“末世皇帝”,他确实有大问题。他刚愎自用,不信任人。就像参考资料里提到的,他手下不是没能打的,比如左良玉的部队,被打残了还坚持在打,可崇祯就是不信他。他宁愿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吴襄那几千关宁铁骑上,结果把边防也给抽空了。 但皇帝的“昏招”,不能成为臣子“背叛”的理由。 当一个国家的精英阶层,在危难关头,心里想的不是救国,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坛坛罐罐,这个国家就真的没救了。魏藻德,就是这群精英的“总代表”。 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死前在龙袍上写下“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皇帝殉国了。那我们的魏首辅呢? 他第一时间跑到李自成面前,跪下了,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李自成也是个直性子,他看着这个刚投降过来的明朝最高行政长官,鄙夷地问:“你身为内…阁首辅,为什么不殉国?” 魏藻德的回答,堪称千古奇葩,他说:“新朝建立,百业待举,罪臣怎敢贸然赴死。”这话,当场把李自成给气笑了。 李自成对手下这帮穷兄弟可能没啥办法,但他对这种卖主求荣的软骨头,是发自内心的厌恶。 他把魏藻德交给了手下的大将,刘宗敏。 刘宗敏是什么人?农民出身,李自成手下最狠的“拷饷”专家。他发明了一种酷刑,叫“夹棍”,用带棱角的木头夹人,一上刑,无不骨碎。史载“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 刘宗敏也问魏藻德:“你个当首辅的,把国家搞成这样,有啥话说?” 魏藻德的回答更绝了,他把锅甩得干干净净:“这都是崇祯皇帝祸国殃民、无道昏庸,才导致民不聊生。” 刘宗敏彻底被这个状元的无耻震惊了。 当酷刑加身时,这位刚才还“两袖清风”的魏首辅,立马松口了。当即表示愿意拿出五万两黄金。 但刘宗敏觉得,你个首辅,肯定不止这点。继续用刑! 酷刑接连五日。这位养尊处优的状元公哪里受得了这个。五天五夜的折磨后,魏藻德在无尽的痛苦中,最终脑裂而死。 他贪了一辈子,算计了一辈子,临死前,想用钱买命,却连命都没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