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国的最大贡献,就是成功压制了日本,让这个国家没能成为超级大国的霸主,从1968

美国的最大贡献,就是成功压制了日本,让这个国家没能成为超级大国的霸主,从1968年开始,日本人口过亿,智囊团的计划是在2030年之前人口翻倍,变成超级大国,仅次于美国自己,可谁料美国从1979年便开始筹划打击日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美国开始动手了。表面上是“贸易协调”,实际上是经济围剿。首先,美国通过设置贸易壁垒、征收高额关税来限制日本出口,尤其是针对汽车、钢铁和电子产品这类日本最强的领域。 日本的“出口引擎”被卡了脖子,外贸利润开始下滑。接着,美国在1985年祭出致命一击,“广场协议”。 这份协议的本质,就是美国强迫日本让日元升值。结果短短两年里,日元从1美元兑换240日元,暴涨到120日元。听起来挺风光,货币变值、国力上升,但实际上这是经济的定时炸弹。 日元升值让日本出口成本暴涨,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瞬间失去竞争力,出口企业被重创。而且,升值带来的巨额热钱流入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被迅速吹大,人人炒股、全民买房,仿佛财富触手可及。 可泡沫终究是泡沫。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股市暴跌,房价腰斩,无数人一夜破产。银行坏账爆雷,企业连锁倒闭,日本经济就此陷入长达三十年的停滞。原本要成为“超级大国”的梦想,就这样被美国一个签字、一份协议,彻底掐灭。 有人说,美国之所以要打压日本,是出于自保。没错,美国绝不会允许有第二个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超越自己。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靠军力压制;对日本这种“和平崛起”的国家,则用经济手段遏制。 美国当时对外宣称是“经济合作”,但实际操作就是“金融围猎”,你富得太快,我就让你泡沫破;你汇率太低,我就逼你升值;你产业太强,我就通过规则掐死你。 日本当时天真地以为,只要听美国的、配合美国的战略,就能得到认可。于是美国说要广场协议,日本签了;美国说要开放金融,日本照办; 美国说要支持美元,日本立刻买美债。结果日本成了经济上的附庸国,辛辛苦苦几十年,最后却发现自己成了美国的提款机。 更讽刺的是,美国还在文化上给日本“洗脑”,让日本学会“自我反思”。他们说日本的泡沫是“自身贪婪”造成的,是“内部管理问题”,让日本人一直背着“经济失败者”的包袱。而真正的操盘手,美国,却在暗地里数着日本抛售资产换回来的美元笑开了花。 从更高层面看,这场“美国打压日本”的故事,其实揭示了国际竞争的本质,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日本当年跟美国结盟,是因为冷战格局下需要“共同对付苏联”; 一旦苏联解体,日本的战略价值立刻下降,美国就毫不留情地动手了。盟友不等于兄弟,尤其是在全球博弈中,情感从来排不上号。 当然,日本的失败也提醒了后来者:靠别人喂饭终究不行。再亲密的盟友,也不会希望你太强。真正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国家,必须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自己的货币体系、自己的战略节奏。否则,一旦规则被别人制定,你永远只能在别人设好的陷阱里打转。 如今回头看,美国当年对日本的“经济绞杀”堪称经典,不动刀、不流血,却能让一个国家从巅峰滑落谷底; 不派军、不制裁,却能让一个“超级大国候选人”彻底沉默。美国保住了自己的霸权,日本则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经济失语。 但故事还没完。今天的国际格局又变了,美国依旧在玩同样的老套路,只不过这次的目标不再是日本。历史在重演,只是主角不同。 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技术独立、金融自主、战略清醒,才是一个国家最硬的底牌。靠别人赏饭吃,终究会被卡脖子;唯有自己掌勺,才能决定饭里有几粒米。 美国的最大贡献,不是重建世界秩序,而是活生生地把一个可能的竞争对手,日本,彻底拉下神坛。 从此以后,日本只能在美国的庇荫下安静生活,偶尔造点动画、出点游戏,继续在“世界第二经济体的残影”里怀念当年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