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1名志愿军被10名美军重重包围,美军用中文大声喊道:“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志愿军大声回复道:“我缴枪。” 10名美军一拥而上,结果6名美军瞬间倒在了血泊之中。 1951 年鸡雄山的深夜,照明弹把阵地照得惨白。 6 名美军举着枪围过来,生硬的中文在山间回荡:“缴枪不杀!”王兆才攥紧缴获的卡宾枪,突然咧嘴笑:“缴枪的该是你们!” 话音未落,枪声响起,四名美军应声倒地,剩下两人连滚带爬逃走。 他抹了把脸上的硝烟,摸到口袋里半块硬邦邦的玉米饼 —— 这是朝鲜阿妈妮送的。 时间跳到 1980 年的南京军区训练场,52 岁的王兆才戴着老花镜。 他蹲在沙坑旁,给新兵演示弹坑防御的技巧:“当年在鸡雄山,就靠这法子躲炮弹。” 手里的木棍在沙地上画着三个圈:“东边打就往西边挪,别跟敌人硬拼。” 新兵小张突然问:“首长,您真的一个人打退过六名美军?” 王兆才笑着摇头:“不是我厉害,是战友们的血没白流。” 思绪又飘回 1946 年山东蒙阴的村口,18 岁的王兆才背着包袱。 娘把装着煎饼的布包塞进他手里:“娃,吃饱了才有力气打反动派!” 爹拍着他的肩膀:“记住,咱当兵是为了让乡亲们过好日子。” 他跟着招兵的队伍走了老远,回头还能看见爹娘在村口挥手。 那时的他没想到,自己会从华东野战军,一路打到朝鲜的鸡雄山。 1951 年鸡雄山激战正酣时,王兆才遇到了件揪心的事。 那天清晨,他在阵地附近发现个朝鲜小姑娘,正抱着受伤的弟弟哭。 美军的炮弹炸塌了她们的家,姐弟俩躲在山洞里饿了两天。 王兆才把仅剩的玉米饼分给她们,又用急救包给弟弟包扎伤口。 “别怕,等打完仗,叔叔送你们回家。” 他摸着小姑娘的头说。 后来,他托后方医疗队把姐弟俩送到了安全的兵站。 1975 年,王兆才在副师长岗位上忙着编写战术教材。 台灯下,他一笔一划写着《山地防御作战要点》,里面全是实战经验。 “鸡雄山那六天,我们总结出三条规律,第一是利用地形……” 教材里还夹着张老照片,是他和朝鲜小姑娘的合影,背面写着 “1951.7”。 他常跟参谋说:“教材不能只写理论,要让战士们知道为什么而战。” 再回到 1951 年的鸡雄山,连续作战五天五夜的王兆才快撑不住了。 他靠在弹坑边,眼前闪过娘做的煎饼、爹的叮嘱,还有朝鲜小姑娘的笑脸。 “不能退!” 他咬着牙站起来,又摸到敌军尸体旁搜弹药。 突然,远处传来熟悉的号声 —— 是增援部队来了! 小李跑在最前面,手里举着面皱巴巴的红旗:“副排长,我们来换你了!” 2000 年的山东蒙阴,72 岁的王兆才坐在自家小院里。 院里的石榴树结满了果子,他摘了个最大的,递给来串门的孩子。 “爷爷,您再给我们讲讲打美军的故事吧!” 孩子们围着他坐成圈。 王兆才指着墙上的勋章:“这不是我的荣誉,是所有志愿军的。” 他从抽屉里拿出本泛黄的相册,里面有张他和朝鲜姐弟的合影:“看,这是我在朝鲜认识的朋友。” 2010 年深秋,92 岁的王兆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孙子拿着蒙阴纪念馆的照片给他看:“爷爷,您看,好多人来参观您的事迹。” 照片里,展厅的互动区挤满了孩子,正在模拟弹坑防御。 王兆才笑了,手指轻轻点着照片:“好,好,革命精神有人传了。” 他让孙子把那本《山地防御作战要点》捐给纪念馆:“给孩子们看看,当年我们是怎么打仗的。” 如今,蒙阴县王兆才纪念馆里,除了他用过的卡宾枪和勋章。 还陈列着那本手写的战术教材,以及他和朝鲜姐弟的合影。 讲解员每次讲到新内容,都会特别说明:“王英雄不仅会打仗,更有一颗慈悲心。” 每年清明,都有朝鲜游客来献花,他们说:“我们还记得当年的志愿军叔叔。” 王兆才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战场,成了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也成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抗美援朝英烈谱丨“一级英雄”王兆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