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风向变了?美国科技巨头集体投身核电,中国却笑而不语! 发现一个“反常现象”,美

风向变了?美国科技巨头集体投身核电,中国却笑而不语! 发现一个“反常现象”,美国科技巨头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核电领域,亚马逊、微软、谷歌都在布局核能。原因很简单:失去电力支撑,AI就瞬间灰飞烟灭! 谷歌最近刚敲定一笔大买卖,和NextEra能源公司联手重启艾奥瓦州那座停了好几年的杜安·阿诺德核电站,算下来2029年第一季度就能重新发电。 这座装机容量615兆瓦的核设施,往后25年产出的电力都要专供谷歌的AI数据中心。这项目不算小,预计能创造1600多个就业岗位,给艾奥瓦州带来90多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紧接着就有消息透出来,微软早在去年九月就跟星座能源签了协议,要把宾夕法尼亚州三哩岛的核电站重新盘活,目的跟谷歌一样,都是给自家AI业务找稳定电源。 亚马逊虽说没直接官宣重启旧电站,但也在悄悄跟几家核能企业接触,看样子是在琢磨更适合数据中心的小型核反应堆技术。 这些巨头们这么急着下手,核心就一个原因:人工智能技术正呈现爆发式增长,背后耗的电量简直是个无底洞。国际能源署早有预判,到2030年科技企业AI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得翻一倍还多。 普通电网根本扛不住这种持续高负荷的需求,风电、太阳能又受天气影响太大,说停就停。核电就不一样了,清洁、高效还特别稳定,正好能补上这个缺口。没了靠谱的电力支撑,再先进的AI模型也得歇菜,这可是巨头们最不能接受的事儿。 他们敢这么大手笔布局,跟美国政府的推波助澜分不开。2024年7月拜登刚签了《加速先进核能法》,把核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从单纯监管改成了“安全监管和行业发展”并重,还允许直接招聘210名专业人员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这意味着核电站的审批速度能快不少,企业不用再耗着等许可。 到了11月,美国又出台“国内核能部署目标和行动框架”,喊出2050年新增200吉瓦核电容量的口号,差不多是现在装机规模的三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还定下了2035年运行或在建35吉瓦新产能、2040年每年稳定产出15吉瓦的阶段性计划。从大型反应堆到小型模块化堆,再到微型堆,各种技术路线都给了支持,连燃料循环供应链、乏核燃料管理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等于给科技巨头们吃了定心丸。毕竟核电项目投资大、周期长,没有政策托底,没人敢轻易下场。现在政府不光给方向,还在供应链、劳动力培养上搭台子,自然就点燃了企业的热情。 不过看着美国巨头们热火朝天的样子,中国这边倒显得格外从容。不是没动作,而是早就把步子迈出去了。漳州核电基地作为全球最大的“华龙一号”项目所在地,规划的6台机组正一步步落地。1号机组已经投入商业运行,3、4号机组在搞土建施工,5、6号机组的前期工作也没耽误。 “华龙一号”可不是简单的引进技术,是咱们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五道纵深防御加上双层安全壳的设计,安全性比老型号提升不少,智能化程度也更高。 单台机组每年就能发超100亿度清洁电能,整个基地72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能稳稳撑起大片区域的高端产业用电需求。 等到美国这些重启的核电站2029年前后投产时,中国的核电布局早就进入稳定运营期了。这种从容不是装出来的,是靠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稳步推进攒下的底气。 巨头们抢着布局核电的逻辑没错,可这种“电力刚需”的解法,中国早就用自己的节奏给出了答案。所以看着那边的热闹场面,这边自然能沉得住气,毕竟该做的准备早就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