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其一,任何光刻

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其一,任何光刻机,只要含有不低于0.1%的中国来源稀土成分,无论其最终产自何地、途径哪里,都必须向中国申请出口许可,并详尽披露其用途、用量及最终用户,其二,对用于制造14纳米及更先进逻辑芯片、高端存储芯片的关键设备及材料,启动更为严格的“逐案审批”制度。 这看似是一条技术性出口政策,实则是中国在全球科技博弈中打出的一张“稀土王牌”。 0.1%的门槛看似极低,背后却是一道清晰的战略逻辑,哪怕你的光刻机再先进,只要沾了中国稀土的边,就绕不开中国的监管视野。 而14纳米芯片制造设备及高端存储芯片材料的“逐案审批”,更是把供应链安全的阀门牢牢握在了手中。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看似微不足道,却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命脉。 从手机振动马达、电动汽车电机,到战斗机发动机涂层,再到光刻机中产生极紫外光的激光晶体、精密抛光材料,都离不开稀土。 而中国,恰恰掌握着全球稀土产业链的绝对主导权——全球70%的稀土产量、超过90%的冶炼分离能力集中在中国手中。 换句话说,没有中国稀土,ASML的光刻机再先进,也难为无米之炊。 中国选择在此时出手,绝非偶然,近年来,美国联合荷兰、日本等国不断收紧对华光刻机出口,试图在芯片领域构筑“技术高墙”。 而中国此次的稀土管控,正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你不是卡我芯片制造吗?我就从你最依赖的原材料下手,这不是简单的“断供”,而是一种基于规则的精准反制——不断供,但严管,不封锁,但设槛。 这是一种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塑造的战略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此次并非“一刀切”。 政策设置了过渡期,部分条款12月1日才生效,这等于给国际企业留出了调整和对话的时间窗口。 换句话说,要不要硬脱钩,选择权不在美国,而在中国手中,正如中方在公告中强调的,管制范围“有限”,且“合理过渡”,这既展现了管控的决心,也保留了博弈的弹性。 美国显然感受到了压力,此前特朗普政府曾试图拉拢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组建“稀土抵抗联盟”,砸钱建厂、搞技术合作,号称“一年后美国稀土多到用不完”。 中国早已通过资本纽带渗透进MP矿、格陵兰矿物能源等海外关键资源项目,西方想绕开中国另起炉灶?谈何容易。 技术壁垒更是难以跨越,中国经过四十年积累,已实现17种稀土元素的精准分离,纯度可达99.9999%,而美澳目前最高只能达到4N级(99.99%)。 这种差距不是靠砸钱就能短期赶上的。 中国不再被动接受西方制定的技术封锁游戏,而是以稀土为支点,重新定义供应链话语权。 正如中方所言,这不是为了制造新壁垒,而是推动建立一种“韧性全球化”的新范式,既承认相互依存,又强调安全可控。 贸易战没有赢家,但谁更掌握供应链命脉,谁就更有底气坐在棋局的对面。